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9月0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西方的藝術創作
有何相通相異之處

    【中新社蒙特利爾8月21日電】(中新社記者  余瑞冬)從上海、貴陽、香港、台北、巴黎到蒙特利爾,從書畫丹青、陰陽太極、企業形象設計到攝影。身為名門之後、歷經大時代變遷的劉榮黔,大半生行走於東西方之間,沉浸於藝術創作中,以創新的攝影藝術理念“即創主義”成為加拿大皇家藝術學院院士。近日,劉榮黔在蒙特利爾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藝海心得,暢談中西方藝術的相通相異之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不論繪畫、音樂、戲劇等藝術,中西方之間在傳統技法、風格上都有完全不同的路數和欣賞方式。您認為中西方藝術之間有何相通之處?
    劉榮黔:我12歲開始從師學畫,現在84歲,基本上所有時間都投入在藝術上。在其中越久,似乎越講不出藝術是什麼。但中西方藝術確有相通之處。人皆愛美,由大腦牽引著眼睛去找尋。同時,人也有基本的不安全感。美的東西給人以安全感,讓人感覺舒服。由於環境、地域等差異,大家的美感也會不同。
    任何藝術都是一種語言。從事藝術創作時要講“世界語”,但帶有“鄉音”的“世界語”才會動人。中西方藝術有共通之處,但形式不太一樣。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藝術創作領域在文化思維的背景方面有何不同?
    劉榮黔: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注重傳承。西方除幾個區域以外,積澱時間相對短一些,藝術家未受那麼多(歷史傳承的)影響,反而易有更大發揮空間。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像“半圓形”。比如你問西方人,你的世界有多大?他會在面前劃個半圓回答,有無限那麼大。但他往往缺乏“後面”的觀念。中國人卻有“圓”的觀念。我們的後面有父母、祖宗、先輩教給我的東西。所以中國人很注重平衡。
   但這也可能影響藝術家的進步,創作思維不够海闊天空。
   很多人會得意地說自己是某某的“入室弟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入室”也意味著你就被框住了。
    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有著很強的觀察和吸收力,看別人的東西多了,自然會受到影響。打拳也是一樣。我現在用照相機當畫筆來創作。除了繪畫,還有雕塑、版畫、陶藝等各種藝術領域的技巧我也都學習過,但唯一沒有學的就是攝影。我沒有(傳承的)“包袱”,沒有被“框住”,因此才能更好地創作。
    對藝術家而言,不管是寫字還是雕塑、繪畫、攝影,如果誠心誠意去創作,到最後就是一張“自畫像”。人家會說,這就是某某人的作品。因為他畫的作品,最後就像自己了。
   中新社記者:對您而言,畫畫、書法、太極拳,以及現在主要從事的攝影,相互之間如何融會貫通?
    劉榮黔:打太極拳要穩,需要破壞已有的平衡,再繼續找到平衡,這樣就能動起來。書法也一樣,要有一個中心點,然後展開,並平衡好黑白之間的關係。
    攝影也如此,我要把拍攝主體變成讓人有興趣的對象,就要看它的周圍的東西、背景,看它的色塊,處理好畫面中的虛實。(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