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1月0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數字技術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新華社合肥10月25日電】(新華社記者陳尚營、徐海濤)在中國的短視頻平台上,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動態版被大量轉發。通過數字技術,這幅距今已超過800年的繪畫作品裡的人、動物、船舶等都「動」了起來,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彷彿進入畫中游覽一般。
    10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幕的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另一幅描繪中國南宋時期蠶織生產技術的繪畫作品《蠶織圖》也「動」了起來,畫中人物神態舉止惟妙惟肖,房屋、桑樹、蠶具、織具等立體逼真。
    製作方合肥磐石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岩說,觀眾看到的畫面融合了投影和動畫技術。「這是國寶級的繪畫作品,但很多人並不了解。新技術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傳播方式,讓它們更直觀、更豐富,也更易被觀眾認識和接受。」
    中國有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資源,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文化與科技的碰撞融合,為文化產業創新開闢了新空間和路徑。在10月中旬舉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上,數字文化同樣成為熱門話題。
    被譽為「東方盧浮宮」的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通過「數字敦煌」項目,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遊覽、研究等不同需求。
    「數字敦煌」將傳統文化與高新科技相結合,讓文物和歷史「說話」,形成一整套數字化技術,開發出一系列數字產品。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說,「數字敦煌」的傳播已經覆蓋全球大多數國家,人們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媒體終端欣賞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優秀傳統文化早已走出了遺產地,走向了千家萬戶、走向了國際。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柏群認為,數字技術可以用視頻、音頻以及更高級的方式把非遺的技藝更好地記錄下來。還可以通過數字建模,把一件精緻的非遺作品解剖開,從各個角度欣賞它的美妙之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張勇東一直關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他說,人們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身臨其境去遊覽莫高窟;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去製作精美的工藝品……數字和內容的融合,特別是數字音視頻技術的發展,高清化、沉浸化、互動化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機遇。
    在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這樣的文化科技融合展示有了更新的表達方式。
    參觀者對著一台「留聲機」說話,面前的LED大屏幕上實時顯示文字,指尖輕點飄揚的漢字,「龍」字幻化飛天,「蓮」字綻放芬芳……漢字被賦予「點橫豎撇捺」之外的意象之美。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空間動態捕捉即時演算等技術,創造的「點字化物」互動型新產品吸引了不少人。
    公司企業發展部經理鄭雪芹說,他們原是一家會展類科技企業,現在正積極轉型吃「文化飯」,「我們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博物館、主題館、科普館賦能」。
    正如本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的主題「創意文化引領美好生活」,多位參展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帶來的創意和價值不斷升級,中國文化產業萌生了更多新形態,也將會有更多滿足市場需求、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創產品出現。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