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1月0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京杭藝術家獻藝:集河之韵傳文化新芳 
    【中新社杭州10月23日電】(作者范宇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份情,今又與中國大運河“結緣”。
    10月23日,在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拱宸橋畔的榮華戲園裡,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楊崑演繹昆劇《牡丹亭·遊園》選段,裊裊餘音間,仿佛“情又起”。
    戲園外,千年運河悠悠流淌,南北通津;戲園內,京杭兩地藝術家紛紛登台獻藝。
    當日,作為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京杭對話雅集活動在杭州榮華戲園上演。
    “大運河,從來不祗是一條河。”在楊崑看來,大運河是國之命脈,也是一條戲曲之河。“南碼頭,北碼頭,戲班日日隨水流,一河串百戲。”
    “作為明初四大聲腔之一,昆曲起初流行于蘇州一帶,後以大運河沿岸城市為中心,沿河次第向北、南、西部各城市發展,依靠大運河得以迅速地傳播。”楊崑說,中國戲曲沿運河跨地域傳播的現象,也是優秀文化能够喚起世人共同的價值追求的例證。
    南北昆曲,一脈相承,同唱經典。
    首次來杭演出的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翁佳慧帶來了昆劇《紅樓夢·共讀西廂》選段。她說:“能够站在大運河邊表演,我深感大運河的生命力和活力仍在延續,雅集的關鍵是彰顯文化之融合,希望傳統文化能為大運河文化增添華彩。”
    水路即戲路,千百年來,大運河的槳聲燈影裡,曲韵流觴,促進了中國戲曲的南北交融,百花齊放。
    對於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平而言,在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杭州表演發源於京杭大運河北端的評劇意義非凡。
    “從誕生之時起,評劇就在運河邊傳唱。評劇與運河的風土人情等有著非常直接且緊密的關聯。”王平表示,希望讓更多人從多元視角、不同側面來瞭解大運河孕育的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
    以大運河為紐帶,藝術得以傳承與創新,並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從2014年首演至今,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巡演走過了大運河沿線的6省2市以及世界知名的9條運河所在地。
    在杭州歌劇舞劇院舞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曾凱看來,千年大運河更是一條文化之河。“藝術無國界,我們通過將近200場巡演,向世界展現了承載千年中華文化的大運河。”
    雅集現場,南北戲文,鼓瑟相鳴,詩詞百技,南北交融。
    雅集上,作為京杭兩地的文藝家代表,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與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展開“京杭大運河南北文藝家對話”。
    “相較于長江、黃河,大運河依舊年輕。”范迪安說,通過多種形式彰顯大運河的價值,仍具現實意義。
    “運河文化有中華文化的共同特徵,也有地域文化的鮮明特徵。”范迪安談道,大運河流域有眾多文化遺產點,在保護、傳承和利用過程中,傳統遺產要保護好,營造新的文化景觀要注入新內涵,亦要避免同質化發展。
   在陳振濂看來,大運河的發展也是中國快速崛起之生動縮影。眼下,京杭兩地將閑置的廠房改造成藝術空間,是兩地共同的藝術特徵,大運河沿線城市蓬勃興起的文化設施,也成為民眾感知幸福的源泉。而大運河沿線城市的文化基因,或將為未來發展帶來更多的啟發和靈感。
    當下,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正煥發蓬勃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動力。今日運河畔,有戲曲聲,也有奮鬥聲、歡笑聲。據悉,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辦。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