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2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從音樂歌唱到藝術創作 從遠去他鄉到絡回故鄉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任沁沁)《艾敬·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新書分享會日前在京舉辦。女藝術家艾敬用文字和圖像搭建起自己對母親、對家鄉的愛與思念。
    本書由活字國際及中華書局(香港)共同策劃推出,中英雙語,5萬字,200余幅彩圖,是艾敬去年同名展覽的完整紙上呈現。全書包括艾敬個人藝術筆記、中外學者評論文章、展覽作品和現場圖片。
    「母親是愛的源頭」
    艾敬的母親4年前離世。「那是愛的源頭,沒了母親,我好像失去了生命的航母,再也沒有落腳的地方。」她說。
    「母親和家鄉」這個主題貫穿人的一生。母親走了,家鄉工業老廠房也不復當年。她把母親留下的物品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讓它們煥發神采。母親多年積攢的舊毛線,艾敬將它們編織纏繞在畫布上,形成一個個簡潔而抽象的視覺畫面。
    「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形成的線與空間的關係,好似我們匆忙奔波的一生寫照,我們在很多點上來回穿梭、交織與重疊,不知道哪天就中斷了……」在創作《線·索》這一作品的過程中,艾敬對生命有了新體會。
    《線·索》靈感的來源,是2012年艾敬母親生前帶領54位瀋陽家鄉人共同完成的「LOVE」符號挂毯,以參與者家中廢棄毛線編織而成。挂毯前方安放了一個正低頭編織的艾敬母親雕像,寓意千萬個母親的形象。這一作品被命名為《我的母親和我的家鄉》。
    日常生活的舊材質,經過重新塑造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意義。「我們的觀念需要改變,在新舊交替中重新振作起來。」
    「瀋陽才是我的世界」
    出生在瀋陽鐵西區艷粉街的艾敬,是地道的工人子弟,祖輩和父輩都是工人。「工廠裡機油的味道,忙碌的叔叔阿姨和他們青春洋溢的臉,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艾敬說。
    17歲那年,艾敬離開家鄉。她曾經無比期待遠方,並寫下一首民謠。如今回望,她感慨,歌詞裡洋溢著的青春不羈,聽起來似有一種酸楚。多少年來,她與親人和故鄉無數次告別、重聚。
    「我曾經想要走遍全世界,今天我才發現,瀋陽才是我的世界。」她說。
    中國工業博物館的鑄造場館外大門口,立著艾敬雕塑《艾的祈禱》,那是一雙祈禱著的雙手。北京大學教授、國際藝術史學會主席朱青生認為,艾敬帶著對母親的眷戀,將個人情感上升為對整個工業時代的懷念,是對往昔的深情追憶,亦是對未來的希冀與預言。
      跨界、融合、重建
    「做音樂的時候,月亮是我的主宰,而視覺藝術的創造力源自太陽。」艾敬說,從音樂轉入視覺藝術,好比推開了一扇門,「這扇門裡有各種奇遇和考驗,孤單和無助,但我相信愛的力量,它是創作的內核,讓我如同在烈日下行走,為溫暖的光暈所籠罩。」
    20世紀90年代初,艾敬以獨特音樂風格風靡亞洲;1999年,她開始畫畫,2007年正式參加藝術展。通過十多年耕耘與實踐,艾敬創作出大量視覺藝術作品。她的繪畫、雕塑及裝置藝術作品在國內外博物館和美術館多次展出。2012年11月,艾敬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I LOVE AI JING:艾敬綜合藝術展」,是首位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的當代藝術家。
    從民謠歌手到當代藝術家,一個東北城市小街上的女孩兒,生逢開放的時代,多元跨界,越走越遠,並最終歸來。
    「我原以為音樂和歌唱是我想要的生活,後來卻選擇了藝術創作。」艾敬說,唱歌一定需要人群的歡呼,藝術創作卻可以在自己的內心實現。
在艾敬看來,藝術的意義是發現美、歌頌美,把痛苦與悲傷化作積極向上的力量,創作出撫慰心靈的作品。
    艾敬期待著,此次展覽和出版能承載更廣泛的含義——用全世界都能讀懂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與家鄉父老情感互動的同時,更宏闊地聯結個體和民族、地區和國家。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