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2月2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禮儀之邦重振中華之禮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電】(作者 彭林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之心”。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先哲希冀經由“禮治”,逐步走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何為“禮儀之邦”?中國為何會走上禮治的道路?茲事體大,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中華之禮源遠流長
    中國人禮治的理念始于3000年前的殷周之際。有鑒於商紂王腐敗失德而亡國的教訓,周公提出了勤政愛民的“德治”綱領,並將它轉換為可操作的制度體系,從而有效地將德治思想落實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這一劃時代的偉大事件,史稱“周公制禮作樂”。其後經孔子與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弘揚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理論形態的《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且成為歷朝制禮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極之深遠。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禮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社會生活規範,大到政府的典章制度,小到人際交往的規矩、個人修身養性的法則,乃至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無不在禮的範疇之中。
    儒家禮樂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幾乎涉及古代社會的所有領域,略舉數端如下:
    在理論層面提出禮是人類自別于禽獸的標誌。孔子最早提出“鳥獸不可與同群”的命題,七十子接著展開深入討論,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不是有沒有語言能力,而是能否按照禮的要求在生活。《禮記·冠義》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曲禮》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因此聖人“為禮以教人,知自別于禽獸。”懂得“自別于禽獸”,就是有了文化自覺。
    為了喚醒人的文化自覺,儒家把禮作為文明與野蠻相區別的標誌。相傳孔子作《春秋》,以為萬世龜鑒。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論,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的一部分。儒家認為人類與自然之道相貫通,禮就是自然法則在人類社會的體現,故在禮的設計上,處處依仿自然,使之與天道相符,由此取得形而上的根據。《禮記》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左傳》說:“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禮是國家典制。《周禮》設計了一套理想國的官制,分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象徵天地四方六合,六官各轄六十職,共計三百六十職,象徵天地三百六十度。隋唐以後,這套制度成為官制的基本模式,包括民戶編製、賦稅法則、軍政儀式、司法制度、營造法式等,如何做到合理,均在擘畫之中,而且無不歸在禮的名下。
    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準則,也是中國人高雅的生活方式。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在稱謂、站位、迎送、宴飲等環節上精心設計的各種儀節,體現尊老敬長、孝親睦鄰、自謙敬人、和諧為上的理念。即使是由於空間阻隔,雙方祗能用書信交流時,也有特殊的禮貌用語。人們在行禮過程中體味崇高、莊重、肅穆、威武、豪邁、仁愛、和樂等多種情感。
      禮是區分東西文化的關鍵
    東西方文明是當今世界並行不悖的兩大體系。梁啟超說,兩者的關鍵區別是,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
    西方是宗教文化,以神作為中心,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故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然而,人心本惡,人有原罪,人的靈魂祗有上帝才能管束,所以要用法治作為保障。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已走出鬼神的陰影,懂得在“倉廩實”與“衣食足”之後,把注意力放到人類的道德成長上面,物質與精神要同步發展,並由此邁入了“人本主義”時代。認為人心本善,人的靈魂要自己管,即是用體現道德理性的禮來“修己”與“治人”,不僅要自求多福,同時要把社會管好。(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