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2月2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洋人相聲演員加拿大籍大山談藝術體會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中新社記者 高凱)1989年央視元旦晚會上,一位來自加拿大的留學生出現在小品《夜歸》中。金髮碧眼的“大山”穿著軍大衣,一口帶“洋腔”的普通話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自此,這位“大山”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大山其後師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成為第一個正式拜師的外籍相聲演員。近年來,其自創節目《大山侃大山》推出,受到眾多中國觀眾喜愛。
    自稱“多年來一直在中西文化環境裡來回折騰”的大山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對相聲表演、中西方喜劇異同、東西文化交流的見解。
    現將採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您是如何與中國相聲“初遇”並與之相伴幾十年的?
    大山:1988年我到北京大學留學。因為此前已在多倫多大學學了4年中文,比一般留學生漢語水平稍高一點,北大的老師推薦我參加中央電視台元旦晚會。《夜歸》這個小品有點“歪打正著”,成了我的成名作。“大山”這個名字也是從小品裡來的。正是這台晚會讓我第一次接觸到相聲,看到兩對黃金搭檔的節目,一對是姜昆和唐傑忠,另一對是侯耀文和石富寬。
以前在海外學中文都是學教材,第一次接觸這麼生動有滋味的語言藝術表現形式,我一下就被吸引了。意想不到的機會來了以後,我欣喜地發現可以正式學習相聲,於是拜姜昆老師為師,同丁廣泉老師合作。
    就這樣我邊學習邊演出,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最初我們的節目靠新鮮感,洋人說土話,還會說繞口令,唱兩句京劇......但這些都是很表面的東西,認真背詞練一練就行。當“大山”在中國成為公眾人物時,我覺得更需要從內容上突破。
    多年後我以單口形式返回喜劇舞台,開始創作“大山侃大山”,以這種方式跳出過去“老師vs學生”的模式,打破之前的“瓶頸”。《大山侃大山》介於“脫口秀”和單口相聲之間,有相聲元素,也有“脫口秀”特色。我一直希望把自身文化背景中的一些元素帶進來,進一步豐富相聲。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相聲的魅力在哪裡,與西方傳統的單人喜劇有何不同?
    大山:在我眼中,相聲最突出魅力在於它的感性。追求情感上的交流是很高的境界,別小看演出中的逗大家一笑,笑聲意味著表演者和觀眾有了共鳴。
    有一個特別觸動我的事情:姜昆老師在一個節目裡講到自由市場時說,“雞蛋誠可貴,鴨蛋價更高,要買松花蛋,還得添五毛”。詞兒一出來,觀眾哄堂大笑。
    都是“大實話”,為什麼可樂?因為它套用了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段詞就是喜劇藝術的跨文化混搭,特別智慧。
    中國相聲是一種高度個體化的藝術表演形式,獨具特色又講究傳承;西方單人喜劇是西方口頭喜劇表演的普遍形式,是一種鬆散的表演風格,演員更能在舞台上自如發揮。
    與西方喜劇相比,中國相聲多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有技術要求,比如貫口等語言技巧表演;在一些傳統節目中,觀眾要品評演員技巧的呈現,西方喜劇對這方面不太重視。二是文 化傳承,西方喜劇更關注當下,幾乎沒人表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傳統段子;但對相聲而言傳統內容很重要,觀眾會以藝術欣賞的眼光看表演是否正宗。
    中新社記者:各類藝術中,喜劇對觀眾文化習慣的要求相對較高,您怎麼看中外大眾喜劇藝術間的融合?
    大山:與音樂、戲曲、戲劇等藝術形式相比,喜劇表演更需要觀眾主動用笑聲參與,對觀眾文化習慣的要求更高。
    比如,相聲傳統節目《歪批三國》,就建立在觀眾熟悉《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歪批”。西方也有很多經典喜劇段子“歪講”《聖經》裡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
    如今喜劇更少聚焦語言技巧或傳統故事,轉而更多講述當代日常生活,更容易超越國家界限。中外大眾喜劇藝術的差別正在減少,主要歸因於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中國觀眾通過網絡接觸到西方單人喜劇,中國本土產生的單人喜劇形式“脫口秀”正快速發展。
    相聲仍然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一些表演者能在中外兩種表演風格中自如切換,有時他們會採用“脫口秀”的自由形式,有時會回到相聲的傳統形式。“脫口秀”的發展為溝通中外喜劇表演藝術提供了獨特機遇。
    中新社記者:您曾說《大山侃大山》是東西方文化的混合體。您認為理想的“東西方文化混合”是什麼樣?
    大山:《大山侃大山》形式上偏西式,因為我在有意跳出以前表演的固定模式。
    作為一個60分鐘專場,《大山侃大山》從頭到尾有完整結構,以自傳體講故事,有明確邏輯。既不同於單口相聲整段講一個故事,也不同於西方單人喜劇的純“散裝”。
    如果和現在流行的“脫口秀”比,其實我還是在以相聲表演經驗和觀眾交流。雖然在舞台上沒有典型的相聲腔,但長期受相聲熏陶,一站上舞台我還是這個習慣。我的語言不像一些年輕“脫口秀”演員那麼生活化,而是有設計、有節奏,“舖平墊穩”,比如甩包袱是有規律的。這都讓人覺得“有相聲味道”。
    我希望通過中外兩種表演藝術形式,實現與傳統相結合,形成一種新型表演形式,通過創新為相聲藝術做出一點貢獻,以喜劇為媒促進中外更緊密交流。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大山被認為“是外國人,不是外人”。多年來您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積累了怎樣的認識?外界有時對中華文化存在一些誤解,您對此怎麼看?
    大山:我很喜歡“大山是外國人,不是外人”這句話。我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中國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近中國,可能我的出現也是當時文化交流現象的一個符號。
    我現在常錄製一些中國古詩詞朗誦的視頻,這背後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長時間學習、尊重、瞭解和熱愛。
    事實上,在不同文化的最初接觸時,人們看到的都是差異。
   但差異不是壞事,某種程度上會帶來彼此吸引。我生活在東西文化之間,越來越體會到長時間生活在兩種或多種文化環境中,會更多感受到文化的共性。很多東西從表面看會覺得不同,但進一步瞭解就會發現其實背後很多東西是共同的,祗是表現形式不同、習慣軌跡不同。
    在我看來,與其說是差異造成的問題,不如說是包容度、接受能力的問題。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東西方幽默的不同。在中國,南方人、北方人的幽默感有差異;在歐洲,英式幽默和法式幽默也不同。
   各地都有自身特色,深入瞭解就會發現,幽默的本質還是相通的,完全可以互相理解。
   這是我作為一個在中西文化環境裡“來回折騰”的人的真實想法。
   喜劇表演需要在演員和觀眾之間找共鳴。作為一個外國演員,我面對的大部分是中國觀眾,其實一直都在差異中追尋感受共通的東西。事實證明,我們心有靈犀一點通。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