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4月0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甘肅絲路非遺
扎堆訴「鄉愁」
線上線下吆喝謀「新生」 

    【中新社甘肅隴南3月27日電】(馮志軍 張婧 崔琳)來自古絲綢之路沿線的大批非遺產品27日扎堆甘肅隴南市,通過近百位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互訴“鄉愁”,並通過線上線下的非遺展演以及直播帶貨等活動,為漸行漸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謀“新生”。
    在活動現場,慶陽香包和剪紙、白銀林蘭銅藝、隴西刺綉、馬勺臉譜、隴南咂桿酒、階州木雕,以及“一包如意走絲路”系列作品等各類非遺產品,勾起圍觀民眾的“兒時記憶”。舞台上的高山戲、白馬人歌曲、琵琶彈唱等非遺展演,則讓“鄉村生活”愈演愈烈。
    古絲綢之路貫穿東西蜿蜒約1600公里的甘肅全境,沿途文物古跡、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星羅棋佈。非遺資源豐富的甘肅“花兒”“環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8項非遺項目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王春生介紹說,近年來,甘肅持續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幫助貧困民眾學習傳統技藝,提高脫貧內生動力,促進就業增收。目前,該省93家省級及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共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逾2000人。
    王春生表示,甘肅非遺保護領域在今後將堅持傳承和創新並重、保護和發展同步。此次活動將為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和社會搭建起交流互動的平台,進一步刺激文化消費,帶動傳承人群增收。
    甘肅定西市非遺項目隴西刺綉傳承人祁輝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在鄉村,多數技藝如果脫離鄉村生活,再優秀也會成為展品和記憶。因此,非遺要進入尋常百姓家,和傳統文化、鄉村等相結合,找到新的生命力和生長點。
    祁輝認為,保護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要建立傳承人保護體系,構建非遺保護產業化體系則更為重要,要找到產業化的載體,促進其動態和可持續發展。
    由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此次非遺活動為期三天,旨在通過展現絲路沿線非遺保護傳承成果,普及非遺保護和傳承知識,促進社會力量對非遺保護的關注和參與。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