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11月0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尼大學生導演走進中國鄉村記錄「天路」精神
    【新華社重慶11月3日電】(記者 陳青冰)在一個秋日午後,78歲的姜德新正坐在自家女兒姜治蓮開的農家樂裡休息,一位拿著攝像機的客人突然出現在他眼前。姜德新眯起雙眼,驚訝地問道:「你好像不是我們巫溪人呀。」
    這位客人來自尼日利亞名叫顧天成,是一位大學生導演。顧天成隨後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對姜德新解釋道:「姜爺爺,我叫顧天成,來自尼日利亞,這次專程過來拍挂壁公路的紀錄片,今天特意來採訪您。」
    姜德新愣一會兒,然後咧開嘴笑了。
    姜德新沒想到,他們這個建在懸崖上的小村莊,會有外國人來採訪。顧天成看著姜德新,同樣也滿是驚奇,他無法相信眼前這位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是他要採訪的修路人。
    在重慶巫溪蘭英大峽谷,處處可見懸崖峭壁。姜德新生活的周家坪便位於其中一處上下落差1500米的懸崖上。站在谷底往上望,崖口上有一道狹長的「切口」,周家坪便坐落在這道「切口」的背後。
    這條如今被當地村民稱為「天路」的「切口」,是周家坪23戶人家在2001年花費4年零3個月修好的一條1.2公里長的挂壁公路,也是目前連接周家坪和外界聯繫的唯一道路。
    「這太神奇了,怎麼可能在堅硬的懸崖上鑿出一條路。」即使親眼看到「天路」,顧天成仍然感到難以置信。
    「修路這個決定,做得並不輕鬆。我們也吃了很多苦。」面對著顧天成的鏡頭,姜德新的思緒一下子回到19年前。
    「我們知道在懸崖上鑿出一條路來,不是開玩笑。所以當時我們一致決定讓五六十歲的老人在家修路,年輕人外出賺錢。」姜德新說,「因為我們不能讓年輕人冒這個險,他們的路還長。」
    顧天成被姜德新這番話打動了。「我終於明白為什么修路人的年紀都這麼大。他們太偉大了,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子孫後代的未來。」
    隨後,顧天成還採訪了另一位70歲的修路人楊芝漢。回憶起修路,楊芝漢的心現在還是吊著的。他帶著顧天成來到「天路」上,指著懸崖的最高處說:「那時候早飯刨幾口,就上山爬到懸崖頂上,然後整個人從懸崖上吊下來,懸在400多米的高空中打炮孔。我根本不敢往下看,兩隻腳都在發抖。」
    因為大型設備無法進場,修路的工具只有鋼釬和鐵錘。一聲又一聲的敲擊聲,一次又一次的攀爬,周家坪全體人在這4年間歷經了數不盡的艱辛和磨難。
    「有個路段前後遭遇4次山體滑坡。路基反復被砸斷,我們又反復修。」姜德新說,「第4次的時候,我們都哭了。」
    2005年12月底,公路終於修通了。那時,周家坪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這下進城不用再翻山了。」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條路不僅讓周家坪的人能夠出去,也讓外面的人進來了。2016年,這條修建在懸崖上的挂壁公路開始獲得外界關注,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打卡」。隨著遊客數量增多,周家坪也跟著吃上了「旅遊飯」。
    在政府的幫助下,楊芝漢等6戶村民建起了農家樂,「天路」附近的旅遊配套設施也日益完善。據統計,2019年,「天路」附近農家樂共接待2000餘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2萬餘元。
48歲的姜治蓮過去一直在外打工,今年5月份返鄉經營農家樂。「這裡的生活不比城裡差,僅今年國慶假期期間,我們農家樂營業收入就達到了7千元。」
    不僅如此,像顧天成這樣的外國人也開始來到周家坪,想了解修路背後的故事。「如果不親自來看,是無法真正理解到這條路背後的力量。這裡的人在用自己的生命修路,這種精神實在讓人欽佩。」顧天成說。之後,顧天成關於「天路」的紀錄片拍攝完成,取名為《天路之路》。來自巴西聖保羅大學的塞西莉亞教授在看完後表示,她原以為中國鄉村仍然貧瘠落後、道路修建非常艱難,然而從這個影片中,她看到了中國的發展與變化,也看到了在鄉村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平凡英雄。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