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7年02月2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戲曲「活化石」千年儺戲的今生
    正月十六,56歲的攝影愛好者汪潤中才從安徽省池州市回到兩百多公里外的家,就開始在朋友圈裏展示這三天的「戰果」。一週前,全國數以萬計的戲曲與攝影愛好者涌向這裡,只為素有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的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俗稱嚎啕神戲,是一種以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的古老藝術形式,源於商周祭禮,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至今仍以宗族為單位,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到正月十五進行儺戲表演。2006年,池州儺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期間,記者來到池州儺戲的「主戰場」——貴池區跟蹤採訪。正月初七,請神下架。各家儺戲會的「年首」轉動著五色傘將供奉昭明太子面具的日月箱打開,取出面具放於龍亭,以便抬至各處祠堂進行儺事活動。
    池州儺分為儺戲、儺舞、儺儀三個部分。其中,白天踩地馬,晚上高蹺馬,作為儺舞的一種表演形式最受歡迎。白天與晚上的區別在於表演者分別是不滿十二歲的孩子與未婚男子。表演前,四位執事人要接受年首的洗禮,穿新衣新鞋,洗凈臉手,隨後將一米五的高蹺綁在腿上,穿上代表不同人物的各色演出服裝與面具,騎上「馬」進行表演。
    正月十四晚上8時許,經典劇目《花關索大戰鮑三娘》在貴池區墩上街道山湖村的唐氏祠堂表演,講述關羽之子關索在尋父的途中途經鮑家莊,與鮑三娘不打不相識,最後結為夫婦的故事。劇目還未開始,演出場地即被成百上千的觀眾圍得水泄不通。
    21歲的村民唐磊是看著儺戲長大的。「最後一幕,關索與鮑三娘各自扯著紅綢的一端,關索一拉鮑三娘就到了他懷裏,每次看到就覺得特別可愛。」唐磊說。
    正月十五「朝青山廟」是儺儀最為重要的環節。今年,南山劉、殷村姚、山茶溪汪等六家儺戲會扛著龍旗、抬著龍亭來到青山廟供民眾祈福。更為重要的是,借此機會,池州儺戲有了對外展示的平臺,讓傳承更有動力。
    上世紀60年代,池州儺事活動曾一度匿跡,僅靠老藝人口傳心授,難以傳承。80年代以來,國家加強對儺文化的保護和研究,貴池的一些鄉村又陸續恢復演出。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貴池區為「中國儺文化之鄉」。
    「為了推動池州儺戲薪火相傳,池州市近年來重點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池州市文廣新局局長何建民說,目前已蒐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儺戲資料,主要有零散於民間的宗族家譜等文字資料,面具、龍亭、服裝等實物資料,以及口傳的藝人唱腔、表演程式等非物質資料。
    2015年7月,池州市還啟動了非遺「名師帶徒」工程,簽訂師徒協議,經考核合格的,實行以獎代補。可喜的是,近兩年,池州儺更是「走出去」,在浙江烏鎮、澳門等地的舞臺上亮相。
   千年的嚎啕之神,今生仍然帶著微笑的面具。面具後換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不換的,是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期盼。( 新華社記者 汪奧娜 姜剛)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