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6年07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山西古老秧歌重獲新生

    【新華社太原7月21日電】(記者胡靖國、孫亮全)一把油彩,勾勒眉眼,讓一場普通的鄉村演出有了隆重的儀式感。帶上髯口,繫上腰帶,一身行頭備齊後,這支30多人的秧歌表演團趕往演出會場。
    在山西北部農村,古老的踢鼓子秧歌近年來重獲人們喜愛,煥發了新生。
    踢鼓子秧歌非遺傳承人侯玉鈞介紹說,神池踢鼓子秧歌在其引入源地——神池縣窯子上村已傳承了400多年。
    在山西省西北部管涔山北麓的神池縣,歷史上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曾在這裡碰撞交融,獨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了神池踢鼓子秧歌。
    「聞鼓起舞,舞中見豪放,舞中見秧歌。」侯玉鈞如此形容踢鼓子秧歌。
然而,上世紀80年代,這種原本在當地春節、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社火節目,逐漸開始沒落。
「演員掙不到錢,養活不了自己,逐漸散了。」侯玉鈞說,沒有了完整的班子,系統的套路也逐步丟失,掌握全部套路的人沒了,「只是你會一點,我會一點。」
    從1987年開始,24歲的侯玉鈞開始逐步系統整理踢鼓子秧歌的套路,「跟村裏的老藝人學習、整理,逐漸掌握套路之後,開始組織人培訓。」
    但這並不容易,侯玉鈞說,最開始看見村裏合適的苗子,去請人家加入,往往遭到拒絕。「都忙著掙錢,誰幹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到2009年,侯玉鈞漸漸張羅起一個班子。「8個人上場,一年能表演個五六場。」他回憶說。
    近年來,隨著中國老百姓對傳統文化越來越喜愛,古老的踢鼓子秧歌又有了市場。除了春節、元宵節的社火外,踢鼓子秧歌在各地的廟會上也是重頭戲。
    2015年,侯玉鈞成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侯玉鈞說,他們團隊已經有了30多人,都是窯子上村的村民,喜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村裏有天賦的年輕人參加培訓的也越來越多。
    今年25歲的山西神池縣窯子上村村民尹麗麗是團裏年紀最小的演員。「村裏有秧歌隊,越看越喜歡,就加入了。」尹麗麗說,3年來,她從一個觀眾成為了一個合格演員。
    每年要演出30多場的侯玉鈞團隊,不僅在省內的太原、保德有了市場,還到陜西多地演出,單次的演出費用就超過了萬元。
    「每次表演,當地的群眾都把場地圍個水泄不通,我們表演也更有勁了。」侯玉鈞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