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4年03月1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金庸誕辰百年該如何紀念他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作者 嚴格 張斌 童笑雨)今年3月10日是著名學者、文學家金庸百年誕辰。金庸雖已逝世五年多,但其影響力並未消退。為何他的作品在華文世界長盛不衰?應該如何紀念金庸?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夢新,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與首任院長金庸共事6年,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曾與金庸先生共事多年,那段時光給您留下哪些印象?他是一位怎樣的“同事”?
    張夢新:1999年3月26日,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當時社會上對這件事的討論熱度很高。有期待,也有非議。有人認為金庸是武俠小說家,不懂高校管理。我那時剛擔任學院黨委書記,心裡也很忐忑。 真正和金庸先生做了同事,我發現起初的擔憂是多餘的。共事6年,他給我留下的印象可以用三句話概括:一位盡職盡力、恪盡職守的院長;一位平易近人、充滿睿智的長者;一位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大師兄”。
    金庸先生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浙大人文學院制定目標,針對每個系的特色進行規劃。1999年10月,他主持召開浙大人文學科建設和發展大型研討會,邀請60多位國內著名專家學者與會。這是金庸出任人文學院院長後的第一個大動作。此次會議,不僅為浙江大學人文學科的建設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中肯的意見,而且使浙大人文學科進一步明確了之後發展的重點和思路,也提昇了浙大文科在國內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金庸先生不“藏私”,積極藉助自己的影響力和人脈為學校提供資源。2002年春,他又出面邀請了國內外數十名專家學者,召開“新經濟條件下的生存環境與中華文化”國際研討會。三天會議期間,專家學者作了80余場學術報告,場場爆滿,取得了很好效果。金庸作為院長不但提交了題為《全球經濟與人文因素》的論文,還親自主編了該次會議的論文集《新經濟條件下的生存環境與中華文化》。
    工作之餘,金庸先生是位平易近人的長者。出任院長時,他已是75歲高齡,儘管平時我們都會通過電話、傳真和郵件及時向他匯報溝通學院工作,但他每年都必定來浙大兩三次,一來就是十天半個月。他最高興的事,就是以“大師兄”的身份和他的“小師弟師妹”們見面,與師生交流。
    他經常開講座,主題多樣,或講武俠小說,或談人文精神。他曾從自身經歷出發,教導大學生,“除了玩樂,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做學問上”。他是一名老報人,對新聞學科很有感情,曾為浙大新聞系系刊題詞:新聞必須真實,謠言不可傳播。
    金庸先生是文化大家,但他很謙遜。我們找他題字、學生找他簽名,他沒有架子,欣然應允,給學生的抬頭必是:某某小友。每一句祝詞,信手拈來。 金庸先生是帶著情懷來當院長的。在浙大6年,學校發的工資,他一分錢都沒有用,而是設立了一項金庸人文基金,專門資助貧困學生。這也是他的俠肝義膽,和郭靖、蕭峰一樣,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中新社記者:金庸曾說:“我來浙江大學任人文學院院長,是想提倡中國的人文精神。”在您眼中,他所倡的“人文精神”有何內涵?
    張夢新:20世紀90年代,受西方思想影響和經濟浪潮衝擊,一些人在看問題時會片面認為歐美國傢什麼都先進,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不高。這一背景下,金庸先生提倡人文精神難能可貴,是超越時代的見解。
    他的人文精神內涵是“以人為本”。他曾說,我們教學的目的著眼於人,重視人的實際生活。文學與藝術是求充實人的精神生活,豐富人的藝術生命;哲學與歷史是求解人的生命本質與價值,瞭解人與社會的過去,並瞻望將來。
    在一次講座中,他曾指出,就中國人來說,簡單地講,就要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業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父母、對得起親戚朋友,有比較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能總想著自己,為了出人頭地不擇手段,這是違背人文精神的。
    金庸先生說,中國人研究學習人文學科,其實大可直接承接中國古代哲人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而不必從西方的人文主義學起。
    回過頭來再看金庸院長這席話,仍覺得充滿睿智。當下正在推進的文化強國建設,必須形成強大的文化與話語自信。這一點,金庸先生25年前就意識到了。
    中新社記者:您曾主編浙大版《大學語文》,並把《笑傲江湖•救難》(節選)放入教材。在您看來,金庸作品有何文學造詣?
    張夢新:人文學院成立之初,我就接到了主編浙大版《大學語文》的任務。出於對金庸先生的敬仰,也為了滿足廣大學子對金庸小說的學習願望,理解其中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我把《笑傲江湖•救難》(節選)放入了教材。
    挑選作品時,我向金庸先生請教,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笑傲江湖》三部小說的節選文章中,他選擇了《笑傲江湖•救難》。
    “義”是金庸新武俠小說之魂,這一節選內容贊揚了五嶽劍派的“同氣連枝”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精神,體現了金庸小說的人文精神。同時,武功打鬥扣人心弦、驚心動魄,而又從中展現不同人物的個性,體現了金庸小說的藝術魅力和高妙的叙述、描寫本領。
    傳統武俠小說的主題是“快意恩仇”,但金庸筆下的人物,不僅是“有武藝、講義氣、行俠仗義的人”,更是能“保家衛國、仁愛天下”的人。他把舊武俠中的哥兒們義氣,提高到“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思想高度。《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的郭靖,從懵懂少年成長為郭大俠,家國情懷始終伴其左右;《天龍八部》中的喬峰(蕭峰)是生長于北宋的契丹人,最後為了大宋與大遼的安寧,在兩軍陣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金庸小說裡也有很多學問。金庸自小喜歡讀書,他對中國古典文化頗有研究。比如,《射雕》中“亢龍有悔”“飛龍在天”等招數,出自《易經•乾卦》;在《笑傲江湖》中,武功的高下已經不取決於一招一式,而在於修煉者內心的境界,“無形勝有形、無招勝有招、人劍合一”的哲思,與老子《道德經》一脈相承。可以說,他的作品蘊含著豐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天文地理、琴棋書畫、茶酒詩詞、武功中醫等,在小說裡融合得很好。
     中新社記者:金庸作品在華文世界影響巨大,海外粉絲眾多,您認為原因何在?
    張夢新:原因或許和小說裡的主角特點相關。金庸小說的主角都是在歷盡艱辛和磨難重重之中走向成功,都經歷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種不屈不撓、忍辱負重,是中國人的形象寫照,也極容易在華僑華人群體中引起共鳴,他們都是經過幾代人的打拼才獲得成就。這是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唯有真情才能動人。
    作品魅力也與作者的視野有關。金庸先生幼時接受了純正的國學教育,後來長期在香港生活,香港聯通全球,為他帶來了廣闊的國際視野。2005年,81歲的金庸還為修讀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學位,專程飛赴當地上課,引起不少關注。2010年,86歲的他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可以說,金庸先生並歷東西方文化,使他的語言在世界上更容易被理解。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應如何紀念金庸?
    張夢新:金庸作品影視化已有六十多年,其多部小說均有十餘個影視劇版本,傳播量不俗。
    紀念金庸,不僅是傳播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弘揚作品中傳遞的“為國為民”思想,以及書中人物俠義、正直無私、見義勇為、濟困扶貧、疾惡如仇、誠實守信、崇德向善等品質。這些是金庸小說中富有人文精神的財富。要保護好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從各個角度解讀,做好金庸文化和作品現實意義的闡發。 浙江是“金庸文化”富礦,要重視金庸文化資源梳理,例如金庸先生於1996年將西子湖畔耗資千萬元的“雲松書舍”捐贈給杭州市人民政府,其進一步開發也要提上日程,將金庸文化遺存進行體系化打造。 人們不忘金庸,並從他留下的精神、物質財富中獲取養分,是對金庸先生最好的紀念。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