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8月2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傳統音樂是中國文化瑰寶
    (續前)田青:漢代以前,中國的漢字都是一字一音一義,到東漢之後才出現雙音節詞。因此,單從造詞方面就很容易分辨哪些樂器是後來傳入中原的,一個字的——琴、簫、箏、笛、鐘、罄……這都是中原固有的;琵琶、嗩呐、二胡、揚琴……這些都是外來的。
    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自那以後,從中亞和西域傳到中原的許多樂器、樂曲及音樂理論,都是中外文明互鑒的結果。這些外來的音樂到中原之後,經過各民族音樂家不斷傳承、創新、發展,逐漸和中原本土音樂融合,成為其時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共同追捧的“流行音樂”。
    在自信包容、海納百川的隋唐兩朝,逐漸形成了一個在當時領先世界各國的音樂形態——燕樂。燕樂所用的音調以漢民族傳統的“清商樂”為主,並大量吸收了少數民族和外域的音調,比如來自西域諸國的“龜茲伎”(今新疆庫車)、“安國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還有來自古印度的“天竺伎”和來自朝鮮半島的“高麗伎”等。
    燕樂是大唐繁榮昌盛的象徵,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音樂文化,曾給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諸國以深遠的影響。在日本,據稱在唐朝傳入的雅樂《蘭陵王入陣曲》至今被日本藝術界和公眾視為國寶,是日本國粹“能”之祖。漢字“能”在日語裡發音如“儺”(音同“挪”),與中國歷史悠久的“儺戲”“儺舞”一脈相承。“儺”的最大特點就是戴面具,而戴面具則是蘭陵王的“原創”和“專利”。
    中新社記者:你曾多次率團在海外演奏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你認為怎樣才能讓海外受眾聽懂且接受中國的傳統音樂?
    田青:我舉兩個例子,2007年4月12日,中國外交部和原文化部聯合主辦“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國事演出“守望家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我是這場演出的藝術總監和主持人。面對日本各界的精英,如何能讓這些看過太多世界一流藝術的觀眾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呢?為此,我安排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古琴演奏《流水》,演奏使用的是一張唐琴。介紹時,我說:“這張琴出生的那一年,中國的詩仙李白55歲,詩聖杜甫44歲。”這時候,我聽台下似乎有驚詫的吸氣聲,於是加了一句:“這張琴製作出來之後3年,偉大的鑒真和尚開始在奈良建造唐招提寺。”
    這場演出之後的4月16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開幕,160多個國家的官員齊聚一堂觀賞我們的演出。在為二胡曲《二泉映月》做導聆的時候,我專門提到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這首樂曲時曾流著淚說:“這樣的音樂,是應該跪著聽的。”散場後,我問年輕的翻譯:“小澤征爾的這句話你是怎麼翻譯的?”她說:“我沒有直譯,因為說這樣的音樂應該跪著聽,大家會不理解。我知道西方人對宗教音樂非常尊敬,所以我是這麼翻譯這句話的:聽這樣的音樂,就應該像在教堂聽聖樂一樣。”所有觀眾聽的時候都非常安靜,帶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而這樣一種像進了廟堂一般的神聖、肅穆、敬仰的情緒,自然而然地讓來自一百多個不同國家的來賓理解了這位中國盲人藝術家的心聲,演出非常成功。(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