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2月2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退休教師林光芃:追逐大山深處的天籟之音
    【新華社福州12月17日電】(記者巫奕龍)唱調多樣、韻味悠揚的梨嶺山歌飄蕩城鄉舞台,輕重疾徐、節奏鮮明的木桐號子迴響國家大劇院。推動這兩項曾經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走出重重大山的,是閩西上杭縣步雲中心小學退休教師林光芃。
    今年65歲的林光芃原是美術老師,2007年參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挖掘了步雲鄉境內的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紅色遺址等,從此與梨嶺山歌和木桐號子結下不解之緣。
    林光芃所在的步雲鄉梨嶺村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梅花山深處,山高林密。風景秀麗的梅花山跨連城、上杭、龍岩新羅三縣區,融合了不同的民俗風情、鄉韻習俗,孕育了獨具特色、調式豐富的梨嶺山歌。
    「梨嶺山歌有6個唱調。」林光芃說,其中的四句調尤其令人拍案驚奇,需即興變調,詞不同,調也不同,全由歌手把握,無法形成固定的曲譜。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代代口口相傳的梨嶺山歌與年輕人漸行漸遠,歌手日趨高齡。2007年8月,林光芃輾轉找到86歲的老人羅威鳳,意外錄下了此前鮮為人知的庭院呤唱調《十日朝晨》。
    「第二年老人就去世了。如果當時不及時錄下來,梨嶺山歌就少一調了。」林光芃說,為了搶救梨嶺山歌,他走遍了梅花山100多個村落,整理記錄了1000多首山歌,還收藏了清末、民國時期的山歌手抄本。
    2009年,55歲的林光芃迫不得已登台演唱,此後一發而不可收,屢屢在山歌大賽中獲獎,至今仍是當地「歌王」。他還創辦梨嶺山歌隊,在上杭、龍岩、福州、北京等地演出,引來一次又一次滿堂喝彩。
    在搶救梨嶺山歌的同時,林光芃致力於木桐號子的傳承和昇華。
    早在300多年前,步雲一帶客家人就以伐木為業,木桐號子隨之而起。號子代代流傳,節奏和韻律日漸豐富,號工抬木桐,成了當地一道風景。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的設立,砍伐木頭明令禁止,號子隨之式微。
    號子源於勞動,林光芃獨具慧眼,堅信其藝術價值。「和梨嶺山歌一樣,號子是來自大山深處的天籟之音,傳遞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韻律。」
    林光芃四處請教專家,查找史料,整理挖掘號子的歷史源流;他將老號工組成民間表演團隊,利用一切機會登台獻演。
    去年3月,林光芃接到張藝謀《對話·寓言2047》導演組的電話,受邀赴京參加原生態藝術項目採樣錄音。6月,《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亮相國家大劇院。在《號子·染》單元,平均75歲的3位梨嶺老人氣定神閒登台吟唱,讓世人領略了號子的魅力。自此,木桐號子一舉成名天下知。
    如今,梨嶺山歌和木桐號子雙雙躋身龍岩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林光芃也成為這兩項遺產的市級傳承人。當下,他最著急的,就是尋找新的傳承人。
    梨嶺山歌必須用方言演唱,對歌手有特殊要求,男歌手尤其難找。當年12名號工組成的表演團隊,如今已有5人去世,剩下的7人也年事已高。
    經費短缺是另一大困擾。「從事我們這一行的,靠的是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奉獻精神。」他說,我們出去表演,常常是賠本賺吆喝,沒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早就做不下去了。
    儘管困難重重,林光芃依然為文化遺產保護髮憤忘食、樂以忘憂。民俗活動「求雨」和當地童謠等瀕危文化遺產,都在他的保護日程之中。
    「文化遺產需活態傳承。」林光芃說,現在市裡提出打造古田梅花山文旅康養試驗區,希望有關部門能整合梨嶺山歌、號子等在地民俗文化,提供表演平台,帶動村民致富,推動鄉村振興。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