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03月0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航天專家張柏楠:科幻電影就像一項未來試驗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全國人大代表、航天專家張柏楠是個資深科幻迷。曾在受訪中提及《地心引力》《星際穿越》等好萊塢科幻大片的他,這次要聊聊《流浪地球》。
    逾45億元人民幣票房,觀眾的高口碑,讓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成為2019年中國春節檔最大贏家,也讓不少中國民眾關注太空探索。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以探索太空為本職工作的航天專家眼中,這部電影如何?
    “我覺得是個好電影。”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總設計師,張柏楠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在許多影迷眼中,極富想象力的情節是《流浪地球》的一大亮點。但“帶著地球流浪”這一頗具浪漫色彩的設定,也被一些觀眾詬病“不够科學”。
    對於科幻片中的技術細節,從神舟一號開始便參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張柏楠認為不必過於苛求。在他看來,科幻電影更多反映的是創作者對未來社會的思考。“影片中的一些科學背景與現實科學理念確實有一些差距,但電影應該是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
    隨著科技進步,許多科幻電影中的“腦洞”已慢慢成為現實。3D全息投影、無人駕駛汽車、人臉手勢識別等一些大屏幕上的奇觀正走入日常生活。
    談及科幻作品對現實的借鑒意義,張柏楠認為,科幻電影特別是科幻小說更像是在做一項未來試驗——先假想一些可能出現的場景,再圍繞它來討論研究人們應該怎麼做。
以《流浪地球》為例,他表示,影片講述的故事本身是有科學背景的,即太陽系壽命有限,未來某一天太陽終將變成紅巨星“吞掉”地球。
   所以就需要提出問題:人類未來何去何從,現在應該做什麼?他進一步指出,這其實也正是載人航天的使命——解決未來人類到哪裡去的問題。
    《流浪地球》的出現,縮小了中國科幻電影與好萊塢的差距。對於已步入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航天技術來說,亦有距離需要追趕。
張柏楠介紹說,2018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實現歷史突破,共發射37次,發射次數位列世界第一。但與此同時,中國在很多項目上還是空白。比如中國的空間站還處於待建狀態,載人登月尚未實現。“所以我們現在祗能說是航天大國,還不能說是強國,但我們有信心在不遠的將來建成航天強國。”
   張柏楠透露,中國載人航天正按照國家計劃持續往前推進,目前正在開展第三步,即空間站工程研製。“現在研製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預計2022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
   隨著“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載人登月何時實現成為外界關注焦點。對此張柏楠表示,中國對於載人登月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我相信載人登月能够實現。”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