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6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青海文化保護實現「活態傳承」
    【新華社西寧6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李琳海、白瑪央措)29歲的夏吾卓瑪學習繪製唐卡已有7年。在被譽為「中國唐卡藝術之鄉」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超過2萬人和夏吾卓瑪一樣,投身於非遺文化產業。
    記者在龍樹畫苑扶貧車間見到夏吾卓瑪時,她左手捧著黛青色的顏料,右手持細毛筆,小拇指還夾著一塊粉撲似的墊布,雙腿盤坐在一幅未完成的畫布前。
    夏吾卓瑪的故鄉在同仁市麻巴鄉,小學畢業後她便開始在家裡種地。家中僅有6畝耕地,年收入7000多元,這曾是一家5口人唯一的經濟來源。
    「現在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從小我就希望有一天能繪製出精緻的唐卡。」夏吾卓瑪說。
    2020年,這所唐卡畫院生產的唐卡、堆繡和刺繡,總收入約1320萬元;2009年,唐卡與堆繡、泥塑等「熱貢藝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仁市熱貢龍樹畫苑總經理完德尖措說,畫院去年收了170個徒弟,有的徒弟技藝精湛,創作出很多精品唐卡,一年能有60多萬元收入,普通學員一年收入四五萬元。
    截至目前,青海省共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3項,國家級傳承人88名;青海省共設有2家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設立了16家省級刺繡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各工坊自設立以來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1億元。
    青海師範大學教授文忠祥說:「如果保護區內‘非遺’是一棵大樹,文化生態環境就是承載它的土壤。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不斷融入人們智慧、才藝和創造力的生動實踐。」
    自2007年設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中國政府10餘年間先後批准設立了閩南、徽州、熱貢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當中有11個涉及少數民族地區。
    目前,僅在青海省就設有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格薩爾(果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
    近年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匯聚的青海省,在深入挖掘保護區內文化資源、加強整體性保護、提升傳承人隊伍建設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
    走進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工藝大師白瑪群加的工作室,彷彿打開了一扇通向藏黑陶世界的大門。琳瑯滿目的藏黑陶制品附著歲月的塵埃,飽含白瑪群加多年來對這項傳統工藝的執著與熱情。
    「我從小就喜歡做泥塑,現在從繪製設計圖紙到製作藏黑陶,一旦開始一件作品就停不下來,你看我的手每天都是腫的,不過手勁兒也很大。」白瑪群加笑著說。
    熱愛藏黑陶的白瑪群加總能很快就進入工作狀態,安靜而專注。沾滿陶土的雙手在陶面刻花,木刀在陶土表面一起一落,勾勒出優美的藏式圖案。
    青海省文化部門多年來組織實施「研培計劃」,在省內外高校舉辦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群培訓班,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聯合省內外高校,累計開展培訓36期,培訓學員2000餘人次。
    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期一個月的培訓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工藝大師和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學員們共同探討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新發展路徑和方法,分享創作實踐的成果。
    「在清華美院,我不僅學到了很多非遺技藝前沿的知識理論,而且更加堅定了傳承藏黑陶傳統工藝的初心。」白瑪群加說。
    青海省藏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完瑪冷智說:「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是大手筆,是長遠戰略。近年來,我有幸見證了青海非遺文化保護的進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保護方式上實現了從靜態到活態、從搶救式到造血式的轉變。」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