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2月0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香港「封區」強檢有效益
似「掐斷小火苗」防患於未然

    【香港中通社2月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李冰琪)香港自1月23日至今共採取11次“封區”,對有關人士進行新冠病毒強制檢測,完成檢測近萬人,首兩次找出14宗新冠確診個案。香港醫學專家2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封區”強檢的效益不能以確診數字下定論,提前介入排查似“掐斷小火苗”,不僅對市民有警示作用,更可防患於未然。
  1月23日香港首次在佐敦一帶採取“封區”強檢行動,當區人士須禁足,直至檢測完成及得到結果。首次封區持續38小時,檢測約7000名居民,找出13宗新冠確診個案。
  隨後10日內,特區政府先後採取10次“封區”行動,涉及油麻地、北角、觀塘等地。2月1日和2日晚,更是一晚指明四地和三地為“受限區域”,封鎖行動多處幾乎同步展開。
  特區政府主動採取多次“封區”行動強制檢測,首兩次發現共14宗確診個案,其餘多次行動均未發現確診個案,外界有人質疑“封區”行動的效益,更稱其“勞民傷財”。
  “‘封區’行動的效益不能以確診數字來判斷,也不可以單拿一次行動的結果,要視社區整體情況而定。”香港呼吸系統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在社區未出現多宗確診個案時,提早介入,可以達到防控早發現的目標,更可預防病毒在社區內擴散開來。而有預見性的提早介入,相對來說發現確診個案的數字也會較低。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指,“封區”行動是一個需要平衡風險和效益的行動,但新冠病毒傳染性強,“抗擊疫情就好像救火,小火苗的時候及時撲滅,就不會出現擴散開來後,需消耗更多人力和物力去挽救的局面。”
  陳志偉表示,“封區”的效益不單單是找出確診個案,更對“封區“周圍的居民有警示作用,疫情較嚴重地區的市民將更加重視防疫,配合公共衛生要求抗擊疫情。
  香港人口密集,有的地區舊式樓宇較多,封鎖部分區域也可稱為香港特色的抗疫方式。梁子超認為,在疫情嚴重及居住人口流動性高的樓宇,“封區”強檢做完整的排查是必要的。
  陳志偉表示,香港人口密集,居住環境較擠迫,採取封鎖指明“受限區域”是針對香港實際情況抗疫的好方法。
  香港近兩日新冠確診數字出現回落,源頭不明的個案也降至個位數字。陳志偉認同“封區”強制檢測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令更多市民減少了跨家庭聚會,更加配合積極抗疫。
  “‘封區’應該是抗疫的開始,病毒存在潛伏期,之後仍須監測區域情況,要求多次檢測。”梁子超建議“封區”結束後,仍要持續觀察區內動態,才能徹底截斷社區中存在的隱形傳播鏈。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