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9月1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張吉安用「鄉音考古」留存粵劇歌謠戲曲等「百年祖歌」 
    【中新社吉隆坡9月14日電】(中新社記者 陳悅)在馬來西亞,張吉安被稱為“鄉音考古工作者”。十多年來,他已為400多位長輩留存下他們記憶中中國原鄉的歌謠、戲曲、諺語和童謠。他說,如果沒有有心人去做搜集和記錄工作,很多鄉音也許就會隨著一位位長輩的去世而塵封于時光中。
    在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農村長大的張吉安,奶奶和外婆祖籍都在中國廣東。在張吉安小時候,祖籍潮州揭陽的外婆和祖籍順德的奶奶都會和他說家鄉方言,有時還會帶他去看潮劇等戲曲表演。這讓張吉安從小就對“鄉音”產生了興趣。
    2003年左右,張吉安的奶奶和外婆先後離世,留下很多歌册和戲曲唱片。帶著對長輩的懷念,張吉安開始閱讀這些遺物,並向很多老人家請教歌册和戲文中生僻詞的讀音,“由此開始對鄉音考古”。
    2005年,張吉安進入馬來西亞的電台工作,並開設了鄉音的專欄節目,從此,“鄉音考古”從興趣轉為他正式的工作。
    他所主持的鄉音節目得到很多長輩收聽和喜愛,也有很多長輩專門打電話來為他提供線索,讓他得以瞭解到更多特殊的鄉音,採集鄉音的範圍也擴大到全馬各地。
    張吉安說,採集鄉音並不是簡單地找到長輩而後錄製。通常每次接觸到一位老人家,他都要和他們先聊上一整天,從老人家的祖籍地,從他們或他們祖輩下南洋的過程聊起。“畢竟歌謠等鄉音本身一定要延伸到傳唱者的個人背景,問得越多,老人們往往能記起更多的歌謠,”張吉安說,有時原計劃祗是去採集一兩首歌謠,但談過幾個小時,“能够收集到十首以上的歌”。
    錄製採集祗是鄉音考古的第一步。在錄製下來的歌謠、戲曲中,有很多方言張吉安也聽不明白。他就會去向各地會館中的長輩請教;甚至有時還要靠方言詞典一個字一個字地去比對查找。
    “這就是鄉音考古的意義!”張吉安說,這些錄製下來的歌謠戲曲,其中很多方言詞彙都很生僻,馬來西亞華人已較少使用,和中國國內如今的表達方式也不太一樣。而每次辨識出一個生僻詞,在張吉安看來,就如同保留下一件珍貴的古董。
    他曾答應一位老人家去採集鄉音,但因為各種原因拖延了一年都未實現。有一天,老人的孩子聯系張吉安,告知老人家已經病重,但還能够說話,希望能在生命最後時刻,將自己的鄉音留存下來。張吉安立刻趕去,瞭解到很多當年陪伴老人從故鄉到馬來西亞的潮州歌册。不久,老人就去世了。“我很慶幸自己最終完成了老人的文化記憶傳承。”
    張吉安採集的鄉音涵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其中有搖籃曲、過番歌、叫賣歌等歌謠、童謠;還有一些民間諺語、順口溜;也有潮劇、粵劇、南音、歌仔戲等民間曲藝;甚而包括婚喪喜慶的音樂,宗教儀式的音樂和歌曲。漸漸地,他的搜集工作從鄉音擴展到戲班演員手抄的戲本和留下來的行頭、僑批、從中國帶過來的手抄歌册及木魚書等。
    就在去年,張吉安將自己多年的工作整理成《鄉音考古:探尋土地上的百年祖歌》一書。他說,中華傳統文化和鄉音過去在馬來西亞得到較好的保存。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年輕人也對鄉音日益陌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搶救和記錄,幫助年輕人能繼續傳承傳統文化。
    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主席、中國-東盟商務協會總會副會長吳恒燦近日專門主持文化交流會,請來張吉安談他的“百年祖歌”。
   吳恒燦說,馬來西亞華人來自中國許多省份,也相應留存了各地的鄉音。雖然華人社交活動中更多用普通話交流,但家庭之內、同鄉之間,很多人還是習慣用方言鄉音交流,以此增進彼此親切感。“鄉音可以說是海外華人文化基因的重要認同,也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承的臍帶之一,”他說,對鄉音的保存、收集,體現的是馬來西亞華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