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03月2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白先勇是在一個人文藝復興 
    【中新社香港3月21日電】(作者 韓星童)“如果某天中國也有一場文藝復興”,這些年來白先勇在很多場合不厭其煩地假設,並非空穴來風,反倒是種葉落歸根的文學寄託,在他看來,那個根便是中國古典文學。
    年輕時辦文學雜誌,花甲之齡推廣幼年醉心的昆曲和《紅樓夢》,步入耄耋之年,白先勇驀然回首,頓覺原來一生始終走在同一條路上,他說這是他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這場一個人的文藝復興離不開回望,不論是從舊時代文學作品中獲取養分,還是由昔日生活中發掘靈感。在“查良鏞學術基金文化講座”舉辦的前幾日,白先勇接受中新社專訪,這次他興致不減要在香港大學對著年輕世代從頭講一遍發生於1968年的《金大班的故事》。
    白先勇不擔心時代隔閡推遠年輕人,相反,他相信探討人性與失落愛情的優秀作品永不過時,因為人生總有些事是一世的。就像他幼年在上海跟著家人去美琪大戲院看梅蘭芳唱《遊園驚夢》,戲檯上才子佳人水袖曼妙,一唱三嘆,他由此痴迷,行至暮年仍要回頭,花上整整十五年與昆曲同行。
    去年12月初,校園版《牡丹亭》在香港中文大學演出,白先勇坐在觀眾席第一排正中央,聚精會神看完長達4小時的演出,每位年輕演員出場,他都帶頭大力鼓掌。時隔三個月,再談那次演出,他仍難掩興奮,連聲問記者:“我們那些學生演得很不錯吧?”
    當所有人都以為白先勇的名字要如此與《牡丹亭》牢牢捆綁下去,他卻出人意料地宣佈“我想是時候對昆曲之旅做一個總結”,選擇這一時間點淡出並非有什麼特殊理由,“我已經老了,跑不動了”,他坦言。
    十五年時間,白先勇奔波于世界各地,從劇本改編到演員挑選,從場地落實到經費籌措,事無巨細均親力親為。他解釋為“使命感”,而這種“使命感”源於其對中國傳統文化長久失落的耿耿于懷,昆曲是其中一部分。
    《牡丹亭》由青春版到校園版,當年一批十多歲的稚嫩昆曲演員如今也已年近四十,足够成熟獨當一面。昆曲由無人問津至吸引大批年輕人入劇場看戲。這令白先勇萌生“功成身退”之意,他對結果感到滿意,“昆曲已經傳下去了,我該做的事都已經完成了”。
    那放手之後呢?白先勇還有很多想做的事,其一就是給父親白崇禧寫傳記,繼《父親與民國》和《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他正與台灣年輕歷史學者合寫第三本。
    “我父親的一生等於民國的縮影”,將軍的兒子執筆,看重公平真實,試圖將歷史還原。“我在台灣的十幾年與父親住在一起,他的晚年生活我看得很清楚”,這當中也包括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係。
    這本書目前已完成五分之四,白先勇預計今年年底就可以寫完。
    至於其他的寫作計劃或主題,他再不肯透露半分,笑稱“寫出來才算吧”,但卻萬分肯定“我是不會停的,我會一直寫下去”。在八十二歲仍筆耕不輟的白先勇看來,文學是一件很要緊的事,也是他的生命力所在。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