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1月0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坎兒井是絲綢之路生命線
    (續昨)另有“波斯傳入說”的擁躉。該看法興起於20世紀初,與西方探險家考察新疆活動密切相關。1906年,美國人埃爾斯沃思•亨廷頓提出吐魯番坎兒井大約是在1780年從波斯或特蘭斯卡斯皮亞引入。部分國內學者如張之毅、黃盛璋等也持類似看法。
    由國內學者提出的“新疆各族人民所創”之說認為,坎兒井的產生是新疆內部發展變化的結果。柳洪亮認為,吐魯番坎兒井產生於1782年之後,遲至1807年已完全取得成功。
   張席儒強調,新疆坎兒井是在綜合條件下形成的,坎兒井一詞可能由新疆傳入波斯。
    眾說紛紜,尚無定論。但根據當地有關部門聯合科研機構進行的坎兒井碳十四測年取樣分析結論來看,吐魯番的坎兒井最早大致在明代中期左右。新疆坎兒井研究會2006年宣布,在對吐魯番坎兒井進行普查時,發現一條相對比較古老的坎兒井,該井位於伯什哈千佛洞附近。
    目前,世界各地對坎兒井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如阿拉伯語稱其為Qanat,在叙利亞、巴勒斯坦等地被稱作Fugara,在北非地區則被稱為Foggara。在新疆維吾爾語中坎兒井被稱為Kariz,與波斯語的發音相近。
    此外,在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也發現了坎兒井的遺跡。可見,坎兒井在世界各地都是一種相對穩定有效的灌溉系統。坎兒井的存在,幫助人類在一片片的綠洲中抵禦風沙,為人類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生活環境,同時對改善局部生態環境,調節小氣候亦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意義除了體現在吐魯番外,另外一個較為知名的就是伊朗喀山。吐魯番坎兒井的開鑿工藝跟喀山坎兒井大體相同,且都是將坎兒井運用於農業生產和保障人民生活,與其所處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都發生著緊密聯繫,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新社記者:為何坎兒井被稱為“活的文化遺產”,吐魯番的坎兒井現狀如何?
    李剛: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氣候變暖、降水減少,加之農田機井增加過快,地下水位下降,導致不少坎兒井乾涸甚至消失。進入21世紀,隨著坎兒井開鑿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坎兒井又重新得到重視和保護。
    為讓這一古老的水利設施恢復生機,2009年起,中央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對新疆的200多條坎兒井進行搶救性保護加固,加固竪井1.9萬個,掏撈清淤明渠、暗渠近900公里。其中,吐魯番搶救性保護加固坎兒井165條,加固竪井1.4萬個,掏撈清淤明渠、暗渠近700公里。已加固維修的坎兒井出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極大地延緩了坎兒井的消亡。
    在今天的吐魯番茫茫戈壁上,還能看見一串接一串的蜂窩狀土堆。每個土堆不過一人高,土堆實際上就是一個竪井口,下面流淌著高山融水,經暗渠、明渠等流向村莊、農田,澆灌著葡萄、西甜瓜、番茄、辣椒等農作物,滋潤著被稱為“火洲”的吐魯番。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在使用坎兒井進行農業生產。
    此外,坎兒井在吐魯番還是熱門景區,海內外的遊客感受完火焰山的炙熱後,一般都會到坎兒井裡,去感受天山雪水帶來的清涼與愜意。(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