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8月3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民本思想如何影響中國?
    【中新社長沙8月5日電】(作者  朱漢民  湖南大學傑出教授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是因為其中包涵一系列獨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碼,使中華文化獲得強大生命力。民本思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它既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形成產生重要作用,也對中國傳統政治實踐產生深刻的歷史影響。從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視角考察,民本思想對中國政治文化的近代轉型與中國化民主的不斷探索,均發生了深刻影響。
 
    民本思想起源
 
    民本思想的起源,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六經”體系的民本思想,《尚書•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古代民本觀念的最早源頭。後來周王去討伐殷統治者,強調“民意”才是“天命”的體現和代表,使殷商對天的宗教信仰轉化為民本的政治理性。《尚書•泰誓》中記載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體現了周王對國家治理中民眾力量的認識,達到了上古時期統治集團對民本重要性的最高水準。
    其二,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諸子的民本思想。這一時期民本思想有重要發展,奠定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基礎。儒家士人吸收了西周先王的民本思想內涵,但是又淡化其中對“皇天上帝”的宗教信仰,建構了一種系統化民本主義政治學說。首先,早期儒家提出國家權力來源於人民。儒家強調,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禮記•禮運》是孔門弟子子游所著,他提出:“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這一段話表達了早期儒家的民本觀點,提出人民奉養、服從君主的目的,是基於人民自己的“自治”“自安”“自顯”。孟子在討論堯舜禪讓的問題時,也表達了關於君主政治權力來源的思想,即國家權力主要是“民與之”,故而君主不可以將來源於人民的權力私自轉讓他人。孟子進一步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國家體系的基礎,統治者要得到人民支持才能夠得天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荀子也提出君主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思想,他指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
    儒家諸子還提出政治權力為人民,主張一切政治權力必須以人民利益與福祉為目標。子貢曾經問老師:“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答:“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也就是說,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比堯舜還強的聖人。儒家主張將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統治者的執政目標。孟子提出以民為貴的重要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孟子將政治目標的重要程度、政治價值的等級系列,做出鮮明的排序:人民第一,社稷國家次之,君主個人更次之。
 
    民本與中國傳統政治
 
    以上所述,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兩個主要來源。這些思想理念,對後世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演變、政治實踐的過程,均產生了重大作用和影響。秦朝奉行的是崇拜權勢的君本政治,故而建國僅十五年而亡國。而後來出現的“漢唐盛世”,是中國古代史也是世界古代史上國祚長、國力強的最強國家之一。漢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確實與這一時期統治者自覺接受民本思想有密切關係。基於秦朝快速亡國的教訓,漢代統治者很早就接受民本思想。如西漢初賈誼建言:“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董仲舒進一步為漢武帝建言以民為本,提出“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這些思想對漢朝歷代帝王強化民本意識、不斷制定重視人民生活的經濟制度、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漢朝走向民富國強。唐代統治者也如是,唐太宗自覺意識到:“君依于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資治通鑒》卷192)李世民提出國依於民的重民思想,提醒統治集團必須重視民眾的利益,否則將失去民心。這種重民思想使得唐代實行開明政治,納諫任賢,建立君民和諧關係,才有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