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6月1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蔡靖泉談端午節的起源及演變
    【中新社武漢6月2日電】(中新社記者 梁婷 馬芙蓉 郭曉瑩)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迄今唯一被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演變至唐代而大體定型且傳承千餘年的端午節俗,雖在中國各地不盡相同,但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題、以吃粽子和龍舟競渡為主要內容。
    端午節俗如何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文化又怎樣傳播海外並在東西方交流中體現價值?近日,華中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屈原研究會會長蔡靖泉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端午節是怎樣起源的?
    蔡靖泉:關於端午節起源,說法不少於十種,諸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勾踐、夏至節、祭龍等。不過,較為合理而可信的說法,是源自先秦的夏至節。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因其在劃分時節、表明物候並據以進行農事活動上十分重要,所以被古人看重。古人乃于夏至舉行一些活動來祈求豐收和安康、禳除災害和病瘟。相沿成習,夏至成為民俗活動日益豐富的夏節。
    夏節的日期,一般在切合農事的夏歷五月、即仲夏之月的五日及其前後。或許隨著陰陽五行說盛行,戰國時人以陰陽消長來說明時節變化,以五行配四時、五方而尚“五”,既尤為重視陰陽消長最為急劇的夏至,又因為尚“五”而將節日固定在五月五日。
    五月五日,又稱為“端五”或“端午”。“端”者初也,“五”“午”為同音通假字。至漢代,朝廷將五月五日的祈禳活動定為國家儀典。夏至日若連端午日,夏至與端午的祈禳活動也就合為一體。舉行祈禳活動的夏至及端午,因為朝廷確定為儀典而使端午成為全國重大節日。
 
    中新社記者:端午節起源本與屈原無關,後來為何成了以紀念屈原為主題的節日?
    蔡靖泉:大概漢人將五月五日視為陰氣萌、人易死的凶日,也將這天看作逝者忌日,進而在這天紀念一些受敬重的人物,如割股啖君而不求榮華的介子推、忠貞賢能卻遭棄迫死的伍子胥、沿江尋求父屍未得而投水溺亡的孝女曹娥、勤政愛民且政績卓著的蒼梧太守陳臨、忠君愛國而抱恨投江的屈原。
    據文獻記載,在東漢時已於端午受到紀念的五位人物中,就受到紀念時間來說,最早是介子推,其次是伍子胥,再次是屈原,曹娥與陳臨皆晚;就受到紀念地域來說,最廣是屈原,其次是介子推,再次是伍子胥,曹娥與陳臨皆狹。
    這意味著,在東漢時屈原已是端午受到紀念最為廣泛的歷史人物。究其緣由主要有三:
    其一,屈原忠而被疏、諫而遭放的經歷,使他在疏絀至漢北、放逐于江南的生活中,已為民眾所瞭解,民間也經久傳揚他的事跡。
    其二,屈原抒寫愛國思想和坎坷經歷、表現“美政”理想和峻潔人格的《離騷》等楚辭作品,以巨大的精神、品德和藝術魅力傾倒了戰國末年至漢代的文化精英,以致社會風行楚辭、文人競相研習並擬作楚辭,屈原被推尊為道德人格的楷模,楚辭被推尊為文學藝術的典範。
    其三,東漢後期王權衰弱、政治溷濁、社會動蕩、國家危難的局面,促使社會各層人士更加懷念一生為州土平樂、德澤昭彰、民生幸福的“美政”理想而奮鬥的屈原,並自覺參與到“亦因屈原”的端午紀念活動中。
 
    中新社記者:在幾千年的歷史傳承中,端午節俗經歷了哪些演變?有何意義?
    蔡靖泉:大體而言,端午節俗自漢代的演變經歷了幾個關鍵時段:
    一是漢代。漢王朝確定了端午儀典,使端午成為全國重大節日。
   東漢後期,社會動亂不已,民眾盼望實現屈原所追求和描寫的“州土之平樂”,清正士子藉此哀悼屈原寄託情懷、表白心志。端午祭祀屈原的習俗得以廣泛普及並吸引社會各階層人士參與。人們過端午“亦因屈原”。(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