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7月3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收藏家李明龍的家似微型「膠片電影院」
    【新華社合肥7月30日電】(記者馬姝瑞、汪海月)兩套古舊的電影放映機泛出黝黑的光澤,百餘盒老電影膠片整齊地碼放在陳列櫃上,一張張電影海報、放映單、光碟、書刊填滿了每個角落……
    走進安徽合肥車務段職工李明龍的家,就像走進了一個微型「膠片電影院」。開啟放映機,老電影的音畫在幕布上緩緩滑過,展示著屬於中國電影工業的獨特記憶。
    1989年出生的李明龍是一名專業影迷,也是一個「準專業」級別的老電影膠片收藏家、膠片修復師。
    「這台南京電影機械廠製造的長江FL-16-2型有聲放映機,是我爺爺退休後從一位老放映員手裡求購來的。」
   李明龍愛惜地撫摸著一台純鐵制放映機說,「這台機器俗稱‘老五四’,當年風靡全國,見證了中國老電影最輝煌的時刻。」
    電影被稱為「第七藝術」,而膠片則見證了電影的發展史,是無數電影人的情結。但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一度沒有製造膠片電影放映機的能力和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電影機械廠開始陸續製造出國產16毫米及35毫米移動式有聲電影放映機,供全國工礦企業和廣大農村發展電影放映隊用。後來,國內生產出35毫米固定式有聲電影放映機,以及70毫米和特殊型號電影所需的放映機。」提起電影工業的發展史,李明龍打開了話匣子。
    從小酷愛看電影的他從爺爺手中「繼承」了第一台放映機後,愈發沉浸在電影的世界裡。大學期間,他不僅積累了2000餘部的看片量,還系統性地自學電影專業課程,嘗試撰寫專業影評,甚至開始自學膠片鑒定和修復。
    「這是我最珍貴的收藏——新中國成立前拍攝的《萬家燈火》。」取出一盤膠片,徐徐展開、裝入放映機,李明龍一邊說,一邊演示起了膠片的放映過程。隨著齒輪轉動,抗日戰爭後的老上海呈現在幕布上,融合著放映機運轉時「嗒嗒嗒」的特有聲音,一瞬間就將時空拉回到歷史長河中。
    膠片有著自身的「壽命」,在良好的保存條件和高超的放映技術下,一盤電影膠片大約可以放映500遍,每一次放映都會產生損耗,並在膠片上留下痕跡。這種「生命感」是膠片獨特的魅力之一,但對收藏者而言,卻是一個不小的「門檻」和挑戰。
    「比如這部《萬家燈火》,原本買來的時候膠片上有不少污垢和噪點,膠片齒孔也有破損,是我一幀一幀手工修復的。」李明龍說。
    開始膠片收藏後的這十年間,他向不少收藏圈的老師傅學習膠片鑒別技巧,交流保養修護技術,慢慢從一個「小白」成長為可以熟練清潔、剪接膠片的行家裡手。
    「看到一盤膠片從奄奄一息到順利放映,聲畫清晰,並且沒有跳片、斷片,我的內心就充滿了成就感。」李明龍說。
    沒有膠片的發明,就無法產生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即使在數字化讓電影製作成本下降、效率提升並成為主流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導演、影迷鍾情于膠片電影的質感,樂此不疲地成為「膠片控」。
    「膠片的感光是一種化學反應,能夠呈現出顆粒感,它所記錄的光影變化不是線性的,而是相對柔和的曲線,放映過程也有一種復古的儀式感。」李明龍說,正是這種「電影味兒」,讓他和其他影迷情有獨鍾。
    近10年的時間裡,李明龍收藏了將近100部不同年代的電影膠片。除了在網上「淘片」,他還利用空閒時間,奔波于全國各地的電影膠片交易市場,尋覓這些難得的「寶貝」。有了熱愛,生活才有滋有味。
    「有人愛集郵、有人愛模型、有人愛讀書,而我愛電影,特別是愛膠片裡的光影世界。」
    李明龍說,「我也感謝這個時代,讓大家都有條件、有能力去追逐和實現自己的熱愛。」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