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7年08月0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感受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過「哈節」
    中國農曆六月,中國西南邊陲的廣西東興市澫尾金灘,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的一列長隊緩緩行進。蘇春發踏著鑼鼓聲,帶領他的族人,高舉飄飄彩旗。
    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正在「迎神」,這是他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哈節」的一個重要儀式。京族人濱海而居、以海為生,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廣西東興市的巫頭、澫尾、山心三個小島,是京族的主要聚居地,習慣稱「京族三島」。哈節是京族集祭祀、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歌節,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中國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事實上,「京族三島」哈節的舉辦日期各不相同,最大規模的當屬澫尾,為期7天。整個哈節儀式分為迎神、祭神、鄉飲和送神四個部分。在此期間,京族人把庭院打掃乾淨,備好菜肴舉辦萬人餐。全村男女老少身穿民族服飾,雲集於哈亭內外,通宵達旦、歌舞不息。
    哈亭是舉辦哈節慶典活動的中心地點,這裡不僅是祭祀場所,也是京族人娛樂的地方。五彩盤龍柱旁,身著水藍色京族服飾的蘇海珍為大家唱奏了傳統京族民歌《問月歌》。
    「我整夜的燒柴火,何時能夠融化你的心……」歌詞中的綿綿情思在婉轉歌聲和獨弦琴清揚琴聲中流轉。京族博物館館長蘇海珍是當地有名望的獨弦琴藝術家,與「哈節」一樣,京族的獨弦琴藝術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顧名思義,獨弦琴僅有一根弦。雖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域極廣,曲調也清雅、多有變化。「千日琵琶百日箏,十六學琴六十成。」蘇海珍說,「獨弦琴看似簡單,但要彈好並不容易,單單要彈好六個泛音就至少得耗上半年時間。」
    京族人在裏面唱歌彈琴,外面圍著一圈又一圈觀眾。來自吉林省長春市的趙欣就是其中一員,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她為了「哈節」,已經在此等候多日。
    京族人頭戴斗笠,身著服飾顯得輕盈飄逸,還有孩童腳踩高蹺在海邊嬉戲。趙欣說:「我第一次見到如此富有海洋風情的民族。」
    這些原本都是京族漁家捕魚的「行頭」。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踩高蹺捕魚的民族技藝在百年前已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只以民俗表演的形式出現在北部灣畔。
    依託漁業和發達的邊境貿易,京族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少數民族之一。以哈節民俗、獨弦琴藝術、字喃語言、宗教文化為代表的京族文化遺產也在積極的傳承中。
    江平鎮澫尾村哈亭亭長蘇春發介紹,京族哈節有500多年的歷史,主要內容就是敬海神、求平安、傳文化。近年來,政府先後在京族地區建設成立了京族學校、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京族博物館、京族獨弦琴文化培訓基地等機構,讓京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傳承和弘揚。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獨弦琴藝術,哈節也越來越受重視。」蘇海珍說。
    熱鬧的哈亭「祭神」後,進入「鄉飲」環節。人們在哈亭前大設「萬人餐」,近200桌的宴席上,大蝦、沙蟲、春卷等特色食品鋪滿桌面,用京語碰杯的聲音不絕於耳,趙欣這樣的外地遊客也可以一起享受。(新華社記者 趙剛 黃凱瑩 胡佳麗)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