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4月1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石笛」高亢清脆之音繞樑不去
    【新華社合肥4月8日電】(記者馬姝瑞、汪海月、杭澤波)手中這根青石雕琢而成的石笛,色澤青黑、觸之微涼,隱隱透出古意。一曲奏響,笛音清脆、高亢,悠長的曲聲繞梁不去。
    「石笛,相比竹笛音色更高、更亮,尤其是高音表現力更強,但很難製成,曾一度失傳。」石笛的主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如金說。
    數十年間,他在家鄉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工作室中,一次次取材、切割、雕琢、調音……成功「還原」出3根石笛,讓今天的人們得以重聽石笛的繞梁之音。
    笛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常見的笛子往往由竹子製成,此外也有玉笛、木笛、骨笛。據黟縣縣誌記載,清乾隆年間,石雕大師餘香以黟縣青石為材料,雕琢成石笛、石簫,其音質比竹笛更為清脆、悠揚。
    石笛動聽,卻不易得。餘香之後,世間再不聞石笛之音。
    生於1958年的方如金成為黟縣遠近聞名的「石雕大師」,已是餘香之後約300年。和餘香這位天資聰穎的前輩一樣,方如金也精通樂理、熱愛演奏,尤其喜歡笛子。青年時期,他從當地老人的口口相傳中,得知了「餘香石笛」的存在,立即著了迷。
    「當初我只聽說了傳說中石笛奏出的驚艷音色,也知道了大致的工藝過程,但真正製作時,還是比想象中更困難,設計、選材、雕琢、調音……全都需要不停地摸索。」方如金愛惜地撫摸著手中的石笛,多年來,他不僅耗費了數百噸青石石料,還製作、改進了50多種工具,僅用於「挖通」石笛內孔徑的工具,就改良了十幾遍。
    「黟縣青石」又被稱為「黟山清水石」,是安徽特有的一種大理石,產于高山,石質堅實細膩、宜於雕刻,是上好的建築材料,也是「徽州三雕」之一石雕的主要原材料。但用於製作樂器時,青石的特殊質地會導致石笛「音調偏高」,照搬竹笛的形制必然行不通。
    古籍和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都沒有留下石笛長短、薄厚、孔徑的詳細記載,方如金只能自己摸索。他四處拜訪老手藝人,又找來樂理、樂器方面的理論書籍鑽研,最終決定延長笛身、增大內孔徑。
    「現在看到的這根笛子,孔壁只有2.5毫米,很薄,長度比同調的竹笛多了3釐米。要知道,長度每延長1釐米,不僅音色會變化,石笛斷裂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方如金解釋說,這樣一根達到演奏級別的石笛,是他從五六根的「試錯」中得來的,而每一根都要花費三四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從切下第一塊青石石料,到2000年做出第一根「音準可奏」的石笛,方如金用了十年。在他看來,這「十年辛苦」就像是一場傳統工匠精神的「洗禮」:專注、耐心,不急不躁、精益求精,最終日臻完美。
    「‘彎路’也是必經之路,只有在實際製作中不斷調整,隨著細微的音色、音調變化改進,才能找到那個最佳的‘黃金比例’。」方如金說,對他而言,這既是一場跋涉,也是一種享受。
    20世紀80年代,方如金就子承父業,開始從事石雕創作。2010年,他憑藉恢復「餘香石笛」的獨門技藝,獲得了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2016年,被認定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
    「一根笛子只有一個調,要湊齊一套需要7根不同調的笛子,現在我只做出了3根,還需要繼續努力。」方如金說,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做出從A調到G調的7根石笛,其中最長的A調石笛長度可能接近80釐米,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每天沉浸在飛石走鏨的灰霧之中,雕琢著黟縣青石,酸甜苦辣澀俱全,但天生愛好,便覺得回味無窮。」方如金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