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6月0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送別著名戲曲劇作家王仁傑:巨匠雖逝 戲留梨園 
    【中新社泉州6月1日電】(中新社記者 孫虹)6月1日,著名戲曲劇作家王仁傑的追悼會在福建省泉州市舉行。追悼會現場,各界敬獻的花圈、花籃排成了一堵堵寄託哀思的花牆,述說著無盡的懷念和敬意。
    得知王仁傑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不少文藝界人士、戲迷從全國各地趕來,向王老遺體依依告別。他們當中,既有白髮蒼蒼的年長者,也有一身素黑的年輕人。口罩遮掩了他們的半邊臉頰,卻難掩肅穆神情,有人紅著眼眶含著淚,有人低著頭輕聲啜泣……
    泉州戲曲古老而豐富,擁有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等多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戲劇、曲藝。1942年6月出生的王仁傑,“生於斯,長于斯,死於斯,銘于斯”。他在這個“戲窩子”裡浸潤成長,也為戲劇獻出了一生。
    有人說,王仁傑堪稱“當代劇壇最優雅的古典詩人”。他一生堅守傳統、返本開新,對梨園戲愛至痴迷。他創作了《節婦吟》《董生與李氏》《皂吏與女賊》等眾多梨園戲作品,將這個傳承了800多年的“南戲活化石”推向了新的高度,有了更多延續和發展。
   其中,《董生與李氏》入選2003—2004年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被稱為“新時期戲曲創作與演出最高成就”“中國古典戲劇一次漂亮的回歸”。
    在他的努力下,突破了方言限制的梨園戲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覓得越來越多知音。正如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駱沙鳴所言,王仁傑對梨園戲的傳承和發展鞠躬盡瘁,似一股清澈的暖流,永遠奔流在梨園戲八百年的歷史長河中。
    除了梨園戲外,王仁傑還在昆曲、越劇、閩劇、蘇劇、錫劇、歌劇等領域建樹頗豐,主要作品有昆劇《琵琶行》《邯鄲記》,越劇《唐琬》《柳永》,閩劇《紅裙記》,蘇劇《滿庭芳》,錫劇《蘩漪》等,跨越多個戲曲劇種,獲獎無數。
    王仁傑的逝去令中國戲劇界深感痛惜。連日來,諸多海內外戲劇社團紛紛發來唁電錶示哀悼。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用送別逝者的經典南音曲目《三奠酒》與王老告別;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舉行“梨園子弟憶王先——著名劇作家王仁傑老師追思會”,同全國各地趕來的各界人士共同追憶他的功績……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副教授郭晨子聞訊從上海趕來,“當我走下飛機的那一刻,想到這個城市以後沒有王(仁傑)老師了,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在她看來,王老先生是一個活得純粹、能够從內心和古人對話的人,他對梨園戲、對家鄉的愛,是夾雜著煙火氣,融入骨血裡的。
     自1983年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成立以來,近十位演員憑藉出演王仁傑的劇本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讓他贏得了“折梅聖手”的贊譽。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僅26歲的泉州演員曾靜萍憑藉王仁傑創作的梨園戲《節婦吟》榮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福建省第一位獲中國戲劇界最高獎的演員。從此,王仁傑和曾靜萍成為梨園戲的“代言人”,也為“戲窩子”泉州在全國劇壇爭得了一席之地。
    2007年,王仁傑創作的梨園戲《董生與李氏》讓曾靜萍再次“折梅”,使之成為福建省目前唯一一位“二度梅”獲得者。
    痛失良師益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悲痛萬分。
   或許祗是一個巧合,因疫情影響而暫停的梨園戲公益性惠民演出於6月正式恢復,傳承版《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皂吏與女賊》等將陸續登場,這些均是梨園戲常演不衰的精品。
  “作品深受戲迷喜愛,這是對王仁傑先生最大的慰藉。”曾靜萍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