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10月0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壯鄉天琴彈響天籟之音
    【新華社南寧9月29日電】 身著長裙、頭頂飾物、手持樂器……來自廣西崇左花山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作中心的壯族姑娘們邊彈、邊唱、邊舞。在紀念「花山之子」範西姆的壯族天琴音樂會上,壯族樂器天琴彈奏出的「天籟之音」與西方交響樂碰撞出藝術的火花。
    參與彈奏三首曲子的壯族姑娘吳丹萍,沒想到天琴會再次走進自己的生活。過去,她的爺爺在民間儀式上常使用天琴,雖然吳丹萍對天琴並不陌生,但她在學生時代並沒有系統學習過這種樂器。
    「大學畢業後,我才在供職的單位學習天琴,這得益於當地政府對天琴藝術的重視。」與爺爺使用的傳統天琴不同,吳丹萍手中的天琴經過改良後,比爺爺的多挂了一張撥片。
    天琴,壯族彈弦樂器,常用於獨奏、彈唱或為歌舞伴奏,主要流行於廣西龍州、寧明、防城港和憑祥等地,是當地壯族群眾在祭祀、說唱及日常娛樂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樂器,也是壯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範西姆是天琴的挖掘者,我們紀念他的目的,就是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天琴藝術。」廣西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傅滔說,2003年,由民族音樂學家範西姆等創作的歌曲《唱天謠》亮相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天琴從此走向全國。
    2007年,壯族天琴藝術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繼銅鼓之後又一壯族標誌性樂器。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會長豐元凱認為,天琴的外形、構造和用料均獨具特色,其琴筒是由天然葫蘆製成。
   他介紹,作為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廣西有100多種少數民族樂器,其中壯族的民族樂器約50種。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羅樹傑介紹,傳統的天琴彈奏方法單一,音樂的藝術表現力不強,改良後的天琴將用手撥弦改為用撥片彈撥,音域大大拓寬,天琴從伴音樂器變為彈奏主樂曲的樂器,表現力大大增強。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資助下,天琴文化傳承從原有的民間傳承,擴展到各種形式的培訓,很多年輕人開始學習天琴藝術,昔日傳承祖訓與規誡已被打破。
羅樹傑說,目前中央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藝術學院等十幾所學校已開設了天琴藝術課程,龍州民族中學等縣級中小學也開辦了「天琴興趣班」,學習和掌握天琴彈唱的人越來越多。
    崇左市不斷加大對天琴文化的推廣力度,天琴藝術逐步走向國際舞台,出現在德國、奧地利和泰國等國家。
    多次赴國外演出的吳丹萍,是天琴藝術「走出去」的見證者之一。「很多國外觀眾相當喜歡天琴。」她說,隨著天琴文化走出廣西、走出國門,她越發熱愛天琴藝術,她的民族自豪感縈繞心頭。(記者:屈辰、胡佳麗、吳思思、楊馳)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