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19年08月2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
我欠社會很多文學的債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中新社記者 高凱)“事實上,作為一名作家,我覺得自己欠下社會很多文學的債。”21日,剛剛以最高票數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梁曉聲現身此間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對於自身的文學創作,這位與新中國同齡的作家言語質樸而深沉。
    20世紀80年代初,梁曉聲發表《這是一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成為中國知青文學的代表作家。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梁曉聲轉向為平民代言,回城知青、下崗工人、進城農民、莘莘學子等都成為他關注的對象,這在他的《返城年代》《年輪》《知青》等虛構寫作和《中國社會階層分析》《鬱悶的中國人》等非虛構寫作中都有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哪個社會,文學的關懷是永遠不該缺位的,這個關懷應該是對於所有人的。作為一名文學創作者,我自認有這份責任,但是我感到自己有很多應該寫的、想寫的,還沒有寫。”梁曉聲說。
    對於平民視角的梁曉聲而言,馬路上的外賣小哥、送水工人,來到家裡的維修工人,都非常值得去瞭解、去理解,“我願意和他們聊,想知道他們的想法、目標、心情,但僅僅瞭解是不够的,作為一名文學創作者,我有責任寫點兒什麼。”
    於是,談及幾天前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人世間》,梁曉聲直言,創作初衷就是“欠下社會很多文學的債”,“我要把這眾多的人寫出來”。
    這部榮膺中國最高榮譽文學獎項的《人世間》,被譽為“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故事的字裡行間,處處承載著梁曉聲關於生活原點的記憶。
    “《人世間》記錄了他們的影像,這些在變遷中的人們,我相信每一扇門後都有一個故事,一個中國故事,我們的社會有太多值得去記錄的。”
    梁曉聲認為,對於作家而言,以35歲為界,應該在其後的創作中將目光轉向“他者”,“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
    在《人世間》中,梁曉聲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梁曉聲表示,希望當代中國青年更多地去瞭解當代中國。
   “我們的年輕人很多願意跟隨影視作品穿越回古代,但是談起20年前的中國卻知之甚少,我覺得青年們應該真正瞭解我們自己的國家。
     不僅僅是遙遠的曾經和當下的繁榮強大,還有到今天的中國,我們一路走來經歷了什麼,這很重要。”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