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5月2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博物館「講述」中外文明互鑒故事
    【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作者 王銘 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集萃之所,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世界各國進行文明對話的重要場所,是連接文物與中外遊客的橋樑。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中國是博物館資源大國。根據國家文物局今年初公佈的數據,2021年,中國備案博物館618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4194家、非國有博物館1989家。這些博物館及其展覽陳列,成為世界瞭解中國的最佳“打卡”體驗地,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博物館裡的文物講述中外文化交流歷史
    博物館是收藏精品文物的館舍空間,珍藏著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故事。眾多與中外交流相關的文物,在歷史上曾伴隨著東西方的人員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交融而得以創造、展示、移動或轉贈。如今,它們收藏在博物館明亮的展廳或通透的展櫃中,透“物”見“人”,向公眾“講述”其所見證的那些文明互鑒的故事。
    在中國諸多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最為珍貴的是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精品文物,其中許多文物是中國和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例如,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造型優美生動,飽含著濃郁的異域情調,是唐代文化藝術、製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藏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鑲金獸首瑪瑙杯,跨越千年自唐朝而來,展現了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鴨形玻璃注,造型獨特且世界唯一,不僅證明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存在,更證明了東西方文化在1600多年前交流頻繁。諸多的文物或是中外人員往來的形象描繪,或是中外技術交流的典型體現,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文字見證,讓我們的視野擴展到絲綢之路曾經向西延伸所及的廣袤世界。
    博物館是城市的歷史文化地標,是中外交流歷史的備忘錄。國內一些博物館推出一系列反映東西方文明互鑒進程中的精華篇章、精彩浪花的基本陳列或專題展覽,在境內外引發熱烈反響。例如,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海洋出水文物等頗有特色,呈現了廣東的海外貿易歷史脈絡,該館舉辦的“大海道——南海Ⅰ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展覽通過展示南宋中國熱銷海外的商品,展現了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海南省博物館展示的“大海的方向——華光礁Ⅰ號沉船特展”“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陳列”,講述了內容豐富的東方海洋文明史。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福航天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印記”展覽將亮相福建博物院,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16個省市約40家博物館的300余件精品文物,解讀世界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
    博物館中不計其數的館藏文物,串聯起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等,“講述”著中國廣袤大地與世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密切連接,更展現了博物館“講述”文明互鑒的獨特魅力。
    中外博物館聯合策展講述當代文明交往故事
    博物館是展覽交流的國際平台,是文明互鑒的對話場館。長久以來,跨越國界的館際合作辦展,提昇了博物館的文化服務能力,也加強了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
    近年來,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中國的博物館與世界各國一些知名博物館聯合策展,讓國人近距離看到遠赴中國的精品文物,認識不一樣的世界文明。
    在絲綢之路兩端的中國和意大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兩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接觸與交往。如今,中意兩國每年都聯合策劃展覽在中國或意大利展出,像在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首都博物館舉辦“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藝術、文化和生活”展覽、在天津博物館舉辦“龐貝:瞬間與永恒——龐貝出土文物特展”、在上海浦東美術館舉辦“絕美之境: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珍藏展”等,通過來自意大利的精美壁畫、大理石雕像、青銅器、金器、玻璃器、陶器等諸多稀世珍寶,讓觀眾感受到隔不斷的文明交流互鑒,也是中意兩國文化交流不斷密切深入和兩國人民之間深情厚誼的見證。
    中國舉辦或與亞洲國家合作舉辦的文物展覽同樣生動講述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四川博物院的“大美亞細亞——亞洲六國文物特展”等,展出了來自亞洲各國博物館的珍藏文物,呈現了亞洲人民探索人與自然、社會互動的多彩文明畫卷。與此同時,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聯合舉辦“三國志展”,湖北省博物館在印度國家博物館舉辦“禮樂•華章——中國湖北文物特展”等,讓當地民眾領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這些展覽為深化亞洲文明交流、保護亞洲文明精華作出了新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國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倡議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在古代文明研究、博物館交流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就在今年4月25日,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成立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併發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提出,各方共同倡導世界文明多樣性,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博物館之城”建設打造國際交往“城市會客廳”
    博物館是闡釋歷史文脈的綜合舞台,是貯存文化記憶的寶貴容器。中國積極拓展“博物館”概念,建設了諸多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傳習相結合的“非遺博物館”、注重博物館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的“生態博物館”以及開放型融入社區文脈之中的“社區博物館”等,呈現了日益具有整體性的文化遺產保護新路徑,與國際博物館發展新趨勢密切互動並開展對話。
    博物館是國際互訪的“城市會客廳”,是世界民心相通的文化紐帶。一些學者將意大利羅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等城市博物館集中的文化地區稱為“博物館之城”。目前,中國部分城市,如北京、西安、南京等正著力建設“博物館之城”,這形成了東西呼應,又各具文化特色。
    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的北京,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50多萬年的人類史、1萬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見證。發展迄今,北京地區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7處。登記備案博物館215家,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擁有館藏文物501萬件/套。可以說,北京文物數量和質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
    2020年4月,《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就明確提出“打造佈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今年,《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將發佈,明確北京“博物館之城”的空間佈局。規劃提出,將全面梳理北京的歷史、文化資源的空間結構與特色,打造“全域活態博物館”。
    今年5月,北京啟動首屆博物館活動月,重點推介近300場展覽、上千件線上文物,百家博物館聯動舉辦嘉年華,全面展示博物館的風采和魅力,讓博物館成為啟迪美好生活智慧,促進社會福祉和構建可持續未來的重要力量。活動形成了“博物館之城”建設背景下呼應“國際博物館日”的一種創新模式,具有世界範圍內博物館城建設的互鑒意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正努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館,廣邀國際友人到中國、到北京看文物、讀歷史,探尋不同文明之間的共性,促進人類文化遺產共享以及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