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3年03月24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高勝文提八建議加強防騙工作

    近期,本澳接二連三發生多宗不同類型的騙案,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政策研究主任高勝文表示高度關注,提八建議加強防騙工作。
    高勝文表示,由於現時資訊科技發達,“猜猜我是誰”、“冒充政府機關人員”、“包裹騙局”、“假綁架”、“中大獎”、“刷單回佣”、“穩賺投資”、“網戀詐騙”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已取代過往“祈福”、“神醫寶藥”、“假貴重品”、“高科技電子零件”、“兌換外幣”等傳統詐騙手法,成為騙案主流。據不完全統計,當前電信網絡詐騙手法多達300多種,而且還在不斷“推陳出新”。他引述相關資料表示,2020年至2022年的電話詐騙案分別為31宗、89宗及112宗,網絡詐騙案分別為433宗、519宗及610宗,2022年詐騙金額高逾億澳門元,受害人也幾乎不分性別、年齡、學歷,涉及社會各階層,結果導致身體、情感與財物等損失。
    高勝文指出,雖然當局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積極構建“預防”、“挽回”、“打擊”三者結合的防治模式,並已設立“學校安全聯絡網”,以及與業界推行“可疑匯款勸退措施”、“線上可疑匯款勸退措施”、“詐騙賬戶預警措施”,以減少潛在被害人的經濟損失,至今成功勸退並阻止相關匯款達二千多萬澳門元,對打擊防騙起一定成效。惟騙徒詐騙手法層出不窮、不斷升級,呈現高精準性、時間週期長、情節複雜、跨境與跨機構平台、虛實結合等特徵,加上有關詐騙成本低、隱蔽性高、獲利高、入罪率低,以及受害人防騙意識較薄弱、情感脆弱、或存貪婪之心等原因,使案發數字高企及持上升態勢。
    高勝文更憂慮,所錄得的詐騙案宗數及詐騙金額可能只屬冰山一角,因部分受害人礙於面子或因特殊原因而不報案,甚至產生一種心理學中的自我防衛機制現象,患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即受害人對騙徒產生情感及同情,甚至還認同及幫助騙徒的一種情結,即使已揭穿了騙局,但受害人寧選擇繼續相信“美麗的謊言”而不願面對真相,甚至仍執迷不悟且不能自拔,使騙徒依然猖獗及逍遙法外、騙案仍未揭發。
    由於詐騙犯罪活動對社會傷害性大,高勝文提八建議加強防騙工作。一是增加防騙防罪能力,建立正確價值觀,謹慎交友,平衡虛擬與現實世界;二是強化家庭、學校、社區的防騙作用,利用多媒介加強深入宣傳及分享防騙資訊,以提高居民的防範意識;三是對電信網絡世界應抱有懷疑的態度,循可靠渠道核實查證,切勿向陌生人透露個人資料、進行轉賬或匯款;四是因應新型支付普及使用,建議把“可疑匯款勸退”措施擴大覆蓋範圍至新型支付、增設可疑銀行賬戶預警通報機制及設置轉賬“冷靜期”等,並加強審核及追蹤款項去向,以及時挽回及追回損失,保障居民的財產安全;五是騙案大多涉及跨境犯罪,當局應與各地警方緊密聯手,從源頭搗破詐騙集團;六是就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專門立法,同時,建議推出“反詐騙”應用程式,借法律及科技打擊電騙犯罪;七是當懷疑或不幸受騙時,切勿姑息,應立即舉報求助;八是謹記“拒絕”、“掛線”、“核實”、“舉報”四原則,騙徒要求付款或轉賬一概“拒絕”,接到任何來歷不明的疑似詐騙電話,內容涉及中大獎、親友被綁架、拘留、毆打等,立即“掛線”,馬上向親友或相關機構“核實”,不論有否損失,主動向當地警方“舉報”。最後,對於因受騙而長期受情緒困擾的人士,應積極向親友、政府、相關社團、心理輔導機構、專業醫生等,尋求適切及專業的協助。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