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2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美華裔二代是怎樣進入中文世界
    (續前)伍國:新冠疫情前,我專門帶11歲的兒子到中國探親、訪友、旅行,甚至參加學術會議。我們去了北京的故宮、天壇、長城、南鑼鼓巷和西安的兵馬俑,感受了北京的一日遊旅遊團,體驗了北京到西安間的高鐵;在四川看大熊貓繁育中心,看親戚家的養雞場,體驗城鄉不同生活,期間還經歷了一次有驚無險的小地震;在貴州西江苗寨住宿,看舞蹈,吃烤肉,清晨從山上看雲霧繚繞的山谷和民居,對少數民族文化也有了具體直觀的認識;在台灣體驗台北生活和小鎮民情。在美國我們也常常全家出遊,盡可能多地讓他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多元知識。
   廣義的教育不僅是結構層次分明的書本、課程和考試,還應包括書本以外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這些旅行經歷,也包括“旁聽”學術會議,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可能一時沒有明顯作用,但隨著時間的積澱,在其成年後會帶來種種回味,使其感悟真實的中國生活。這些潛在的東西不是學校教育所能替代的。
    我會用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鼓勵他探索自己想要瞭解的知識,耐心解答他的種種問題,甚至去做一些筆記。他現在讀10年級,會突然對中國“客家文化”感興趣。我會盡我所知進行回答並讓他自己上網查。他馬上就能搜索到客家文化之都廣東梅州。我想美國華裔孩子自然會比同齡的本土孩子具備更多關於中國的深入認識,但父母需要進一步鼓勵和引導,不能忽略這些處在萌芽狀態的興趣。
   中新社記者:通過中文閱讀、寫作、交流等語言文字的學習,對增進華裔二代理解中華文化有何幫助?
   伍國:(中英)兩種語言都很重要。據我瞭解,華裔二代的中文可能更多局限於語言的“交際”功能,即會說、會聽,但在深入的知識和觀點層面,究竟有多少海外華裔二代能閱讀高水準的文學、歷史等帶有思想性的中文著作,對此我是懷疑的。
    我最近讀到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教授艾明如(Mae Ngai)的新作《華人問題——淘金熱與國際政治》(The Chinese Question: The Gold Rushes and Global Politics)。
   亞裔美國人歷史在美國是一個較為活躍的研究領域,學習亞裔美國人的歷史,對於華裔二代在美國史和移民史的框架內認識華裔歷史,思考自身未來也是有助益的。但這樣的研究,包括相關紀錄片,在英文中的數量遠高於在簡體中文中的數量。因此,英文作為信息和知識來源,對於已經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華裔來說,是必須重視的。華裔父母不能排斥“通過各種語言文字去瞭解中國”這一路徑,也應掌握華裔二代通過“懂中國”進而愛上中文的“秘訣”。
    中新社記者:在美國多元文化環境中,西班牙語、日語等也應用廣泛,華裔孩子或許僅把中文當成外語學習的選項之一。如何突破“瞭解一種文化祗能通過它的語言”這樣的認知?
    伍國:出生於美國,但祗能聽不會說,或者說不好中文的華裔孩子是很多的。我的一個華裔友人是隨父母移民到美國的廣東新會人,在美國有兩個孩子,孩子會聽江門、新會話,會講 廣州話,但兩個孩子互相之間說英文。我們習慣把“中文”默認為“普通話”,在這種情形下,這兩個讀小學的華裔孩子算不算“會中文”呢?
    我們需要現實地看待問題,並找到解決辦法。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和興趣,而不是先給孩子設定一個“精通”的理想狀態,應該積極鼓勵孩子通過他們當前所熟悉樂見的語言、資訊及學術研究等瞭解中國;鼓勵他們通過英文資訊和信息源,以及學術性研究和觀點瞭解中國;通過對歷史、政治科學中有關中國的課程學習;通過有英文字幕的中國電影、美國拍攝的紀錄片等多角度學習。語言不能成為認知過程中的一種滯礙。瞭解歷史對於瞭解任何一種文化來說都不可或缺。因為任何文化都是在歷史進程中長期積澱形成的。
    中新社記者:華裔二代學習中文,更重要的是瞭解、認知祖籍國的文化。他們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如何應對住在國與祖籍國之間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的拉扯?
    伍國:在學業、個人問題和此類複雜的認同問題上,父母和孩子要多平等坦誠地對話,彼此信任。我兒子讀小學時就曾發問,到底我算哪一種人?我當時明確地回答——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美國人”或國籍意義上的美國公民(U.S. citizen)是他的第一認同,但因為父母的原因,所有的華裔二代都自然地繼承父母原國籍的種族特性、文化特質、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而且是獨特和值得驕傲的,因為身邊其他小朋友沒有。甚至他們也會對“美國(白)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習慣產生排斥意識。
    華裔二代其實比第一代更典型地體現了人類學意義上的某種流動中的“文化復合性”。但是,在把現實認同和情感紐帶厘清以後,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們這一代人有時候也需要破除“中X”(這裡的X可以是作為華裔移民目的地較多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等)二元思維,好像世界上祗有這兩個父母不停往返和糾結其間的國家。
      其實有很多其他國家、地區、語言及文化都有獨特的價值,都可以成為下一代華裔關注的對象。祗有把不同文化都納入視野,才會具備全球眼光。(續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