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2月2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查海巨龍」是中華民族
 萬年文化史的精神標識

   【中新社瀋陽12月21日電】(作者  孟令卓)20世紀80年代,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查海村出土的石堆“查海龍”等文物轟動國內外考古學界,奠定了北方遼河流域溯源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基石。中華民族龍圖騰的精神標識與“查海文化”有何歷史淵源?塵封近半個世紀的“查海遺址”為何亟待啟動?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牟岱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怎樣理解“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為佐證中華民族萬年文化史提供可能?
     牟岱:1986年開始發掘的“查海遺址”類型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聚落遺址,遺址面積3萬多平方米,其中主遺址現存面積12500余平方米。除此,“查海遺址”類型文化還包括“他尺西溝遺址”“程家梁遺址”和“賈家溝遺址”等多處文化遺址,構成了獨立的類型文化。考古發現表明,遺址出土的“中華第一龍”“世界第一玉”、石雕神人面像等遺物,展示  了特徵鮮明的民族文化內涵和文明水準。
    近幾年來,國內很多地方發現了距今萬年至八千年左右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但大都晚於“查海遺址”而發現,且歷史影響和文化影響遠不及“查海遺址”,無法替代“查海遺址”目前在全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獨一無二的萬年文化史地位。到目前為止,“查海遺址”是遼寧省和國內考古發現年代最悠久、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並且具有明顯的中華民族文化符  號標誌(龍符號和玉文化)。考古證明,距今約10000-7000年曆史的“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為佐證中華民族萬年文化史提供了可能。
    中新社記者:我們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您如何看待“查海遺址”出土的巨龍是中華民族萬年文化史的精神標識?
    牟岱:龍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徵,它的起源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古代文明的孕育發展緊密相關。目前,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等地都發現了中華民族史前龍崇拜的遺跡或遺物,已經發掘了一些具有中華民族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標誌性象徵的各種大型巨龍。這些巨龍主要用於華夏古代先民宗教崇拜和祭祀等,其中包括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查海村的“查海遺址”(大體相當于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10000-7000年,但不同于興隆窪文化)發掘出用石塊堆成的“查海龍”,查海石堆龍全長19.7米,龍身寬1.8-2米,頭部寬5米;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龍虎貝殼擺塑龍(仰韶文化時期距今6500-6000年),貝殼龍長1.78米,高0.67米;湖北省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的“焦墩遺址”(距今6000-5000年)發掘的鵝卵石擺塑“焦墩龍”,鵝卵石擺塑龍全長7米,軀干長4.46米,高2.26米。
    其中,遼寧阜新的查海石堆塑龍是中國遼河流域文明中出現的巨龍,可稱為遼河第一龍;河南省濮陽的貝殼擺塑龍是黃河流域發掘的巨龍,堪稱黃河第一龍;湖北省黃梅縣的焦墩鵝卵石擺塑龍是長江流域發掘的巨龍,被譽為長江第一龍。在這些已知的巨龍形象中,尤以遼河流域的“查海遺址”發現的“查海龍”形象年代最早、體型最大,距今約10000到7000年。
所以,“查海龍”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巨龍形象,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查海遺址”類型文化地區也是目前中國考古發掘能够佐證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龍文化的最早發源地。因此,“查海遺址”類型文化是目前中國最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的歷史文化。
“查海遺址”類型文化除發現“查海龍”外,還發現兩塊陶器上浮雕帶有鱗片的龍,這比先前發現紅山文化(6000年左右)的玉豬龍還早近2000-3000年,是更原始龍的雛形,堪稱“華夏第一龍”。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查海龍”證明龍崇拜起源於母系時代,到了父系時代,龍的功能經歷了從農業氏族社會的保護神到部落聯盟的保護神的轉化過程。為此,他為遼寧“查海遺址”文化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也表明中華民族以龍為獨特民族信仰的歷史至少具有約10000到7000年。
   中新社記者:在遼河流域溯源中華文明中,我們常聽到紅山文化,“查海遺址”類型文化怎樣充分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與“紅山文化”的淵源體現在哪裡?
    牟岱:以往,通常的說法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浙江杭州“良渚遺址”印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時期)的發現,將中華文明提前了1000年;而“查海遺址”的發現,則把中華文明的探源在紅山文化基礎上又提前了2000-3000年。在內容上“查海遺址”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點,尤其是從“查海遺址”中發現最能代表中華文明民族特點的龍(石堆龍和龍紋陶片)、玉器、村落、最早的基礎文字(陶器上“之”字紋)、以龍為首的原始宗教等。這些為研究中華民族史前文明和文化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研究是屬於中華文明萬年至七千年曆史的根脈研究。早在1985年,蘇秉琦先生就認為,“查海遺址”出土遺物證明“查海遺址”文化應當是紅山文化主源之一和前身。
    中新社記者:“查海遺址”類型文化亟待發掘和深入研究的意義何在?
    牟岱: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這為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了新任務。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經過幾代學者接續努力,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
    “查海遺址”類型文化是距今約有10000-7000年曆史、亟需不斷深化研究的中華文明源頭文化之一。發掘研究開發“查海遺址”類型文化,有利於探究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脈”;有利於從中國北方地區填補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根源研究工作的空白;有助於實證中華萬年文化史;更有助於夯實研究文化自信建設工作的基礎。啟動“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發掘研究工作,並將其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部分,這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意義重大,對守護精神家園、講好中國故事等都有深遠影響。中新社記者:您對重啟“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研究有哪些建議?
    牟岱:其一,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重啟“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的發掘工作,可以結合遼寧地區的中華文明資源實際,設立“查海遺址”類型文化考古專項。
    其二,建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家園基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查海遺址”類型文化有利於增強全球華夏子孫的民族自豪感。以“查海遺址”這樣具有“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的類似遺址文化為基礎,建立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精神家園基地和博物館,打造全球華人寄託民族信仰、民族情懷的考古文化名勝,供全世界華人歸鄉省祖,形成全球化的民族精神信仰共識和民族凝聚力。
    其三,加強對“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的宣傳,增強文化自信的文明歷史要素。
    建議對“查海遺址”類型文化中的“中華第一龍”“中華第一村”“世界第一玉”等能够充分說明中華文明萬年文化起源的實物證據進行大力宣傳,講清楚類似“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的中華文明燦爛成就,及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其四,加大對現存“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群的保護和投入。
    從保護中華文明和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視現已發現和發掘的“查海遺址”類型文化群各個遺址的保護,打破文物保護級別的限制;從展示和宣傳民族悠久歷史文明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投入更多維護成本和資源,保存好現有遺址。此外,制定包括前紅山和紅山文化在內的考古發掘和保護計劃,將其置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總體指導下,進行科學發掘和研究。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