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1月29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保護傳承閩南語迫在眉睫
    【中新社泉州11月20日電】(中新社記者 孫虹 曾福志)“鄉情宰(怎)樣好,讓我說給你,民風還淳厚,原來是按尼(如此)……”出生於閩南漳州的世界文學大師林語堂晚年時,按閩南語音寫下這首五言詩,表達對家鄉故土的眷念。林語堂愛到極緻的閩南語,是閩南、台灣民眾乃至東南亞閩南籍華僑華人共同的鄉音。
    閩南語,系不同時代北方中原漢人因避戰亂、逃荒等原因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後逐漸形成,並隨先人“下南洋”的腳步傳遍天下。如今,全世界約有7000萬人使用閩南方言,主要分佈于中國福建、台灣等地,以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人社群。
    廈門大學信息學院人工智能系主任史曉東卻頗為擔憂,“閩南方言一旦丟失,意味著以此為載體的風俗、藝術等璀璨的閩南文化,也將陷入失傳的窘境。”他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強調,“咿呀成韵”的閩南語,是海峽兩岸以及閩南籍華僑華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情感聯絡的紐帶;越來越多閩南新生一代,對方言日益陌生,閩南語傳承與保護迫在眉睫。
    如何完整保留與傳承這一千年“古音”?廈門大學科研團隊建立了海量的閩南語數據庫,創建閩南語翻譯系統;泉州啟動“活著的古城”閩南方言搶救性保護傳承項目,上線運行“泉腔鯉音”閩南語研學小程序;漳州出版首套以漳州本地發音為基準的教材書籍《閩南文化與語言文庫》系列叢書,並讓該叢書走進小學課堂,成為閩南語方言學習的教材。
    10月19日,美國Meta公司公佈閩南語翻譯系統,將原本沒有特定文字書寫的閩南語,透過語音翻譯方式轉換成英語,引起廣泛關注。
    事實上,廈門大學科研團隊在2019年便推出了閩南方言人工智能語音系統。這是一個聽得懂、會說也會寫的人工智能閩南語翻譯系統,已幫助許多人體會到用閩南語交流的樂趣和便利。
    2020年,《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發展辦法》出台,首次將閩南方言保護納入地方立法。無獨有偶,2022年1月1日起實施的《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鼓勵中小學校、幼兒園在課後推廣閩南語教育。
    “家鄉原音正在漸漸消失,官方需要傳播更為規範的閩南方言發音和文字。”泉州市鯉城區社科聯主席吳湘霖說,開發“泉腔鯉音”閩南語研學小程序就是為確保傳播的規範性與正確性,打造閩南語學習生態。
    點開“泉腔鯉音”小程序,“僑批鄉音”“世遺講古”“古韵泉詩”“福娃講福”等欄目,將閩南話相關的語音詞典、應用場景、互動端口濃縮其中,並設置了學習、互動、詞典三大板塊。其中,學習板塊匯集了童謠、戲曲、故事、誦讀等閩南語音視頻作品,鼓勵用戶上傳學習小視頻。
    今年6月,“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劃啟動,包含推廣閩南語、閩南語歌曲等內容。
   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塗志偉指出,保護閩南文化生態要把保護閩南方言放在重要突出位置,大力開展閩南方言進校園、閩南傳統民俗進社區等活動,普及閩南鄉土諺語、方言字詞、歌謠等,拓寬閩南方言傳播推廣渠道。
    “保護、傳承閩南語,並不意味著讓每個人都說一口標準地道的閩南語,關鍵是做到方言不被歧視,有其生存的空間。”在華僑大學文學院原院長、閩南語研究專家王建設看來,真正能傳承好方言的最好陣地,主要在中小學、幼兒園,在每一個閩南家庭。在流傳千年的閩南民俗文化中,在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等閩南戲曲中,在兩岸間傳唱的閩南語歌曲中,閩南語的魅力有著更立體的體現。此外,童謠、講古、歌訣、閩南“四句”“三句半”等多種形式,也讓閩南語保護傳承“百花齊放”,走向更遠的地方。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