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8月1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國的民樂「火」到了海外
    【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中新社記者 高凱)提起國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傳統、風雅,如今這一藝術形式已越來越以新的樣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當“古風”遇到現代,在一系列的跨界碰撞中,有越來越多海內外聽者開始接近和熱愛民樂,助推民樂“火”到海外。
    中央民族樂團是海內外規模最大、藝術最完備的綜合性國家級民族音樂表演團體。樂團團長、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民樂的現代化表達,以“彈指之間穿越古今,無問東西自在無邊”為座右銘。這句話的前半句契合她對琵琶演奏的藝術嚮往,後半句則代表了對民樂的理解。
    中新社“東西問”欄目近日專訪趙聰,探討傳統民樂蘊含的中華文化精髓,以及這一藝術形式如何以創新融合覓得更多現代表達。
    現將採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與其他樂器相比,您認為琵琶在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點和魅力是什麼?
    趙聰:琵琶被譽為民樂之王,這件樂器擁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60多種演奏技法,表現方式千變萬化。以最具代表性的文曲和武曲為例,聽者可以從文曲《春江花月夜》的弦音中感受到輕舟蕩漾、春風吹拂、江水漣漪,甚至水氣和花香;也可以從武曲《十面埋伏》的鏗鏘裡感受到兩軍交戰的烽火狼煙,還有刀光劍影的局部特寫,層次豐富,畫面逼真。
    從藝術的角度講,琵琶的可塑性極強,無論是演繹細膩柔美還是堅毅剛強,它都能駕馭自如。
    中新社記者:琵琶這件樂器沿絲路落腳中國,演變成現在的藝術形式,其與中國文化特質、審美的關聯在哪裡?近年來琵琶也在不斷發生新的改變,對此您怎麼看?
    趙聰:琵琶源自波斯,同樣的源頭,在西方演變成了吉他,選擇了各種和絃的演奏;到中國後,在文化浸潤之中,琵琶逐漸融入東方審美的根脈,成為一種符合中式內在表達的樂器,人們更喜歡韻味,喜歡去表現人與自然之間超越言說的和諧。
    相對於和絃的各種強弱對比、更加複雜的表現,中式樂器更青睞餘音嫋嫋的美感,講究氣韻生動的哲學意境。演奏者發掘琵琶所能展現的不同音色,靠特別的音色啟發聽者的想像力,于簡單雋永中尋求變化,以韻味和留白激發想像。就像水墨山水,只有黑白兩色,但又變幻無窮。
    這麼多年來,為何琵琶始終為大家所喜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從演奏方法到作品的表達方式,琵琶改變的腳步從未停止。當然,所有“變”的前提是審美韻味的傳承,這是琵琶的根脈所在,即琵琶啟發聽者想像的DNA裡的東西不會改變。
    中新社記者:作為琵琶演奏家,您先後到過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的五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向世界傳遞中國民樂之美。您如何看待民樂的國際化表達?
    趙聰:最初我在海外以演奏傳統曲目為主,很想把純粹的中國民樂介紹給世界,隨著交流越來越頻繁,我開始嘗試琵琶和當代音樂的碰撞和交融。因為我發現在世界音樂版圖中,傳統音樂全加在一起可能只占15%或更少的份額,剩下的聽眾群屬於流行音樂。
   為了讓琵琶受到更廣泛的喜愛,我一直在學習瞭解流行音樂的國際表達方式。
    中國民樂相對而言和聲少一點、旋律多一點,西方聽眾對這種旋律可能多少會產生一些距離。如果我們把西方的和聲和節奏作為底色,在創作時加上東方的韻味和旋律,就會更容易讓外國聽眾接受。
    民樂走向世界,和人們對美食的接受有某種共通之處。很多人都是從加一點西化處理的融合菜開始喜歡上中國美食,然後一點點習慣並最終迷戀上地道的中國菜。很多時候,跨文化的藝術品鑒需要一個過程。(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