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7月2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中華禮樂文明的「和平」本質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作者  謝茂松)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度。縱觀歷史,即便國家強大時也沒有侵略別國。立足當下,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如何讓海外理解中國的和平理念?揭示作為中華文明底層結構的禮樂文明所蘊含的和平本質,或許是一條有效途徑。
    禮樂文明並不是虛浮難懂的概念,它作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作為“活著的傳統”,如無分過去、現在、未來的流水一般貫注於一代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小到春節期間中國人追求的“一團和氣”,大到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平的傳統與基因一以貫之。
    禮樂文明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
    中華文明的底層結構是禮樂文明。禮與樂合稱,即禮樂,兩者代表了禮文化內部的張力。歷史上,周公“制禮作樂”,集夏商周三代禮之大成。孔子繼周公之後而“周孔”並稱,因為他點出了禮文化所具有的價值普遍性以及“可長可久”的文明連續性。
    究竟何為禮樂?從內在文化價值觀上講,禮樂背後抽象的文明原理是秩序與和諧。其價值觀就是《禮記》所說“親親”與“尊尊”,也即是孔孟的“仁義之道”,“親親”之“仁”代表和諧,“尊尊”之“義”代表秩序,二者形成文明體內部必有的張力。
    內在價值發而為制度,則是政治層面的“設官分職,任賢使能”與社會層面的家族、宗族、家庭之孝道,這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制度化生活安排。
    政治層面的“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則落實為科舉出身的士大夫階層對於“修己治人”“內聖外王之道”的政治與教化的雙重責任,中國政教之秩序乃是大一統之秩序。
    社會層面來講,禮樂文明作為百姓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如流水一樣全部貫注於一代代中國人的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以貫之的內在精神延續至今。
    春節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禮文化的集中體現。為何春運承載了全世界最大的運輸量?為何大部分中國人都要回老家過年?春節背後凝聚著中國人最深層的文化價值觀,家庭團圓一起吃年夜飯,象徵著“一團和氣”;貼春聯辭舊迎新,象徵著“一種元氣”;還有春節願望中的國泰民安,也象徵著天地相交融,天下太平、政通人和。
    剛過去的清明節,同樣牽動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禮記》謂“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故禘有樂而嘗無樂。”這是說春天雨露濕潤大地,萬物復蘇,天人相應,君子、孝子心裡也如萬物復蘇一樣有所驚醒,在清明節祭祀時好像要見到逝去的親人,並以歡樂的心情來迎接,《禮記》接著又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春節、清明節分別處理一生、一死,但都一致強調“和氣”。
    歷史上周邊國家為中國所吸引,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作為“禮義之邦”所具有的文化吸引力。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就內部而言,也正在於“禮義”的文化價值觀維系從而能化育人心性情,可久可大。
    中華文明的“和平”心態亦用於處理競爭
    判斷一個文明的出發點,要解決其是立足于和諧還是立足于衝突,這樣一個根本問題。《周易》為五經之首,張載強調,“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要達到和諧,需要君子、政治精英主動謀劃國家治理。政治家著眼的是一個整體的大和諧觀,是在動態中、全過程中達到的和諧。
    禮之用,和為貴。“和平”是作為和諧之“和”的題中應有之義,“和”是禮樂文明處理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相互關係的根本原則,由“家和萬事興”推擴到國家、天下及天地之和的德性共同體,中華禮樂文明具有和平的本質。
    在中國人眼中什麼是“和”?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在《詩廣傳》裡強調“氣愈溫而始有力”。人越溫柔敦厚,越有內在的力量。作為中華文明對於“和”的理解,“和”不是軟弱無力的,而是外柔中有內剛。王夫之一再強調“養和平之氣”,中華文明在講到和平時,最深層、最精微的乃是意指人心的和平,是一種血氣的和平,國家治理則從最根本上著眼于普通人的性情、血氣。(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