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5月3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東西方文明和科技發展
影響著科幻作品價值觀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電】(作者 江曉原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隨著近年中國本土科幻創作日漸繁榮,本土作品正越來越多地呈現出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觀。從歷史角度看,文明和科技發展確實對東西方科幻創作產生了深刻的不同影響。
 
        科幻作品的早期淵源
 
    現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通常都認為最初的源頭在西方。溯源則有近有遠,較近的如18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稍遠一點的如17世紀初開普勒的《月亮之夢》,更遠的甚至追溯到古代希臘羅馬的作品,認為其中已有科幻的萌芽,比如普魯塔克的《論月球表面》(約公元80年)、盧奇安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約公元170年),裡面已經開始討論月亮上的生靈。
    當研究者進行這類追溯時,他們不約而同地將科幻作品擴展或泛化為“幻想作品”,這種拓展的定義,對進一步理解問題倒也不無正面的啟發意義。在拓展的定義下,就可以考慮古代中國的一些作品了,例如《西遊記》《封神演義》《鏡花緣》等,甚至更早的如《列子》中的某些篇章,都無疑屬於幻想作品。從內容來看,盧奇安《一個真實的故事》之類的作品,和《鏡花緣》頗有相通之處,都有探險旅行異國風情的各種想象。
    對於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幻想作品,也許比較容易找到某種共同的思想背景,比如面對一輪明月所產生的遐想,普魯塔克的想象,和中國古人關於嫦娥桂樹廣寒宮的想象,不難找到相通之處。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響的變化,中西方幻想作品的局面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扮演科學號手的科幻作品
 
    當近代科學登上歷史舞台時,它的古老源頭希臘科學的形象早已遠去。近代科學以近似“魔法”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的想象之中,《月亮之夢》和《弗蘭肯斯坦》中呈現的科學形象都是如此。
    再往後,隨著工業革命的出現,科學的“魔法”形象逐步升華,它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使人們對它產生了新的宗教式信念,許多人相信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這是一個科學高歌猛進的時代,相應產生了儒勒•凡爾納這樣的科學號手,他的大量作品,長期在西方世界乃至後來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廣受歡迎,成為青少年科學教育的流行讀物。
    約略與此同時,現代形態的科幻作品開始被譯介進入晚清的中國,引發了一陣中國作者模仿創作的熱潮。這些中國作品同樣以對科學的贊美、憧憬、呼喚為主,但往往將想象中未來那個科學昌明繁榮富強的國家想象為中國。(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