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5月03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楊華珍講好傳統非遺當代故事
    【中新社成都4月16日電】(中新社記者 岳依桐)飛針走線間,一朵色彩艶麗的羌族茶花嬌艶綻放在中國藏羌織綉大師楊華珍指尖。
     雖然歲月已在她的臉龐留下痕跡,但每每拿起綉花針,今年62歲的楊華珍依然眼神清澈、專注。在她看來,“傳統手工藝並非祗有等待拯救的命”,“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正受到世界矚目”。
    藏羌織綉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綉”和“羌族刺綉”的合稱,二者均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藏族編織、挑花刺綉”的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成長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楊華珍常年致力于推動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創新、走向世界。
    憑藉一根綉花針和一腔熱愛,在楊華珍的努力下,藏羌織綉的美逐漸被更多人所熟知。截至目前,其團隊已與植村秀、愛馬仕、歐萊雅、星巴克等十餘個海外知名品牌開展合作。
    生於刺綉世家的楊華珍從小便向家中長輩學習手工技藝,刺綉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大後,楊華珍成為當地日報的攝影記者,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碉樓寨房、佛塔經幡、山川河流、花草蟲魚,這些也成為她日後設計靈感的主要源泉。
    楊華珍事業的轉折點發生於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看著滿目瘡痍的家鄉,她開始思考自己能為家鄉和家鄉的民眾做些什麼。不久後,雖已年近半百,但她放下相機,組織了十餘位當地綉娘來到成都,以手工刺綉技藝開始創業。
    “創業之初非常不易,團隊成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我們就是老奶奶闖江湖,甚至一度交不起房租。”楊華珍感慨,雖然藏羌織綉是傳承了千百年的手藝,但若不加以創新,“老祖宗給的‘金飯碗’也可能端不穩。”她愈發意識到,傳統與時尚的結合是傳統非遺在當代發展的必由之路。
    “先輩傳下來的東西是傳統手工技藝的根,但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既表達創作者的內心,更要體現時代的特點。
     ”比如,羌族認為每個月份有不同的代表花卉,由此,她為某品牌設計了《十二月花》。
   “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場,但倘若直接同外國受眾講太陽神鳥、馬踏飛燕,他們很難理解,需進行創新解讀,加強品牌打造。”
    如果說楊華珍的團隊開始是“老奶奶闖江湖”,現在則已經不斷有年輕人主動加入,其中不乏碩士、博士。“年輕人能够帶來很多新東西,他們的思想、審美都能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價值。”如今,楊華珍所設計的藏羌織綉紋樣出現在手機殼、電腦包甚至美甲、紋身貼上,且銷量頗為可觀。
    雖已踏上國際舞台,但一路走來,楊華珍的初心未改:振興傳統手工藝,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帶動更多人靠傳統技藝增收致富。在四川各地的村莊中培訓綉娘;為殘障群體開設刺綉學習班;創立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保護、傳承、弘揚藏族、羌族民間傳統手工藝……楊華珍腳步不停。
    “藏羌織綉是千百年來藏族、羌族民眾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最為鮮活,也是最適合與當代對話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楊華珍說,“傳統手工藝歷經漫長歲月才傳承至今,將其推向世界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努力。”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