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2月12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春晚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情紀錄看中國社會發展的縮影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作者 崔白露)今夜,你會看春晚嗎?
    作為除夕之夜的“新民俗”,自1983年播出以來,春晚已伴隨中國人走過近四十年。
   在物質生活和文化娛樂方式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為什麼仍看春晚?其背後有何文化邏輯?
    春晚,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提到除夕,春晚的畫面可能會與年夜飯和鞭炮聲一起在腦海浮現。30多年來,春晚走進千家萬戶,收看春晚成為除夕夜中華大地上最普遍的群體性活動。隨著時間流逝,春晚在人們腦海中逐漸意象化,昇華為每個個體對其成長過程、生活方式、情緒記憶的複雜詮釋。
    時至今日,人們總能憶起陳佩斯那碗饞人的麵條、費翔在心頭放的那把“火”、“白雲”與“黑土”互懟的日常,也總忘不了紅包裡的壓歲錢、熱騰騰的餃子湯圓、一起看春晚的家人朋友。春晚就像時光膠囊,裝載著滿滿回憶,又像陳年酒罈,釀藏著最深處的情感。
    春晚,記錄著中國社會發展的縮影。
    首屆春晚播出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速推進,人民物質條件不斷改善,電視、冰箱、洗衣機代替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成為新“三大件”,擁有一台電視成為無數家庭的夢想。物質生活改善催生出人們對更豐富精神生活的渴望,而作為文化載體的電視節目,正好滿足大眾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對社會風尚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春晚應運而生。
    30多年來,春晚以影像方式記錄下時代發展面貌。從中山裝、運動服、紅裙子、喇叭褲到色彩繽紛、款式多樣的服裝,從“宇宙牌香煙譽滿全球”到“改革春風吹滿地,中國人民真爭氣”的流行語,從10寸黑白電視機到40寸大彩電、手機豎屏和“5G+4K/8K+AI”,從中國春晚、華人春晚到全球春晚,從改革開放、兩岸交流、港澳回歸到北京奧運、抗擊疫情、全面小康……小小一台春晚,記錄著時代旋律和社會變化,也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扇視窗。
    春晚,維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
    中國人重親情,春晚訴說出小家的“團聚”:除夕這一天,作為以家庭為單位的共同活動,春晚為千家萬戶營造出一個闔家歡聚、共用天倫的獨特文化空間。中國人重家國情,春晚表達了家國的“團圓”:《鄉戀》《我的中國心》《故鄉的雲》等傳唱至今的經典曲目,傳遞出無數海內外遊子對故鄉故土的眷戀。中國人重中華情,春晚更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團結”:  56個民族載歌載舞,港澳臺歌手同唱一首歌,全球華僑華人天涯共此時,四海為一家,無論身處何地,當《難忘今宵》的歌聲響起,“共祝願祖國好”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
    許多人覺得,相比過去,如今的春晚總感覺少了些什麼。究竟是春晚本身在變,是人的心境在變,還是二者皆有?
   其實,今天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已極大豐富,春晚早已不是除夕守歲、消遣娛樂的唯一選擇,過去那種不到八點便守在電視機旁的雀躍心情也可能慢慢淡化。
   但看春晚似乎已成為一種儀式、一種習慣,沒有它總少了一分年味。就像春晚的開創者、首屆總導演黃一鶴曾說的那樣:“說穿了,春節晚會是人性真情的留戀。”
    今夜,人們也許會觥籌交錯、圍爐暢談,也許會用語音或文字給親朋好友拜年、發紅包,也許會打麻將、玩遊戲、刷抖音、發朋友圈……但在這個鞭炮聲漸少的除夕夜,聽聽春晚的歡歌笑語,看看喜慶畫面,最後跟著一起倒數,也不失為一種慰藉和陪伴。
    春晚早已不只是一場晚會,反而更像一位陪伴多年的老友,雖不常見,但只要需要,便總會出現。當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生活本身,也許它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了或輕或重的分量。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