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7月08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音樂人改良樂器「火不思」助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4日電】(中新社記者 烏婭娜)“我們將傳統的蒙古族彈撥樂器‘火不思’進行了改良,註册為‘火布斯’,改進了音準、音色、彈奏舒適度等9項彈奏缺陷,在外觀及周邊配套設施等方面也進行了創新優化,目前已經完成研發,基礎樣品也試驗成功。”內蒙古自治區音樂人阿西達對改良後的“火布斯”愛不釋手。
    阿西達是內蒙古著名的音樂製作人,他向記者講述了改良這個樂器的初衷:“我自己從事蒙古族音樂製作已經有二十幾年了。當看到我們蒙古族的彈撥樂器因為種種問題無法與蒙古族音樂一同登上國際舞台時,感到非常遺憾,我覺得我有能力更有責任去完善它。”
    據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資料顯示,火不思,又稱虎撥思、好必斯等,屬蒙古族彈撥樂器,主要流行于內蒙古、河北和甘肅等地。
   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見于元代史籍。火不思演奏在元代常用於宮廷盛大宴會或王室內的盛會。
   “隨著歷史更替,這一古老的蒙古族樂器在清代之後逐漸失傳,到上世紀70年代,在音樂家拉蘇榮、高・青格勒圖等人的努力下,恢復了新型火不思,這一古老的民族樂器得以重生。”阿西達介紹道。
    據記者瞭解,自新型火不思誕生之日起,便在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中穩坐蒙古族第一彈撥樂器的“交椅”。現任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團長的葉爾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火不思在民樂團中擔綱主要的彈撥聲部,是凝聚了北方遊牧文化的重要彈撥樂器。
    談及火不思的傳承和發展,葉爾達坦言:“目前使用的火不思,由於是金屬質地的弦和琴品,在摩擦後會產生雜音,演奏中的音準和音色也有待提高,這些缺陷使這個蒙古族的傳統樂器‘個性’不突出。現在改良後的火布斯若能解決這一問題,相信它能走出內蒙古走向中國,更能走向世界。”
    師從火不思演奏家高·青格勒圖的烏日娜在2014年被評為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不思代表性傳承人,她告訴記者,阿西達改良後的“火布斯”她已經演奏過,“非常震撼,也很感動,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改良後的‘火布斯’解決了現有的很多問題,我將會一直傳承下去給下一代。”
 “隨著大眾對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民族樂器祗有更專業化才能服務于更多的音樂類型,我相信未來‘火布斯’不僅屬於蒙古族音樂,它能够加入世界上任何一種音樂風格,創造更多的可能。”阿西達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