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10月3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通曉古琴音律斫琴匠人:「一刨一鑿」傳承千年古音
    【中新社銀川10月19日電】(中新社記者 于晶)斫琴是中國一項傳承千年的老手藝。但時至當下,既會彈古琴又會斫古琴的人鳳毛麟角。寧夏銀川市斫琴匠人馬光明,不僅通曉古琴音律,還會斫琴。十幾年來,他憑一顆匠心,在一刨一鑿中斫製出一張張古琴,傳承著千年古音。
    10月19日,記者走進馬光明的工作室,祗見他口罩遮住半張臉,小心翼翼地推著刨子,木灰在燈下紛飛揚起,身形瘦長的古琴木胎搖身一變,成為載滿華麗紋飾與符號的樂器。
    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製作古琴的技藝則被雅稱為“斫琴”。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不斷加強,古琴彈奏及製作技藝也逐漸復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光明走上了彈琴、“斫琴”之路。
    “古琴面板上所有的線條、弧度,都是用刨子、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的。”馬光明說,古琴造型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非常複雜。
    說話間,馬光明端起一塊桐木琴板,仔細觀察它的年輪紋理,並用指關節輕輕敲擊,聽辨音色。“之後還有畫圖、放線、做琴面、掏內腔、合琴、裝配件、避縫、髹漆、推光、裝足等上百道工序,歷時兩三年才能製作完成。這樣製成的古琴具備音域寬廣、音色渾厚、餘音悠遠等特點,音質是現代機械制琴無法相比的。”馬光明告訴記者。
    多年來,馬光明一直沿用的是唐代流傳至今的古法斫琴。古法斫制古琴,工藝複雜,製作周期漫長,考驗著斫琴師的美術基礎、木工基礎、古琴彈奏功底。選好木材後,至少先晾一年,之後刷60多次天然大漆,每刷一次漆都要把琴放進蔭房半個多月,陰乾後才能上第二次。“好琴需得時光磨。斫琴往往不是人選琴,而是琴選人,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如果心有雜念,味道就全變了。”馬光明說。
    從一方原始的老木,到一床能發出清雅之音的“聖賢之器”,馬光明熟練掌握上百道工序,憑著一股執著勁頭,對每道工序“吹毛求疵”,將斫琴技藝提昇至藝術創造之境。
    隨著一把把古琴問世,馬光明也得到了業內人士和琴友的認可,很多人都慕名找他做琴。
    在馬光明看來,斫琴的過程,不僅是打磨一塊木頭,完成一份工藝,更是對於文化與傳承的又一次思考,古琴技藝需要更多傳承和發揚。
    於是,馬光明打破制琴賣琴的局限,開始長期提供公益課,向市民傳授琴技。近幾年,隨著古琴愛好者增多,很多人都專程來到他的工作室瞭解並定製古琴,這也讓他對古琴的發展看到了希望。“我會讓更多的人瞭解、掌握這門技藝。”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