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2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元宵節離不開一個「鬧」字
    【中新社北京2月15日電】(作者  蕭放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元夜良宵,皓月千里,花燈千樹如星如晝。作為春節的“壓軸大戲”,正月十五元宵節離不開一個“鬧”字,無鬧不歡,祈福迎祥,印證了人們對這個節日的期盼。
 
    元宵節是中式的“狂歡節”
 
    元宵節是農曆新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元夕”“元夜”。它的地位與正月初一“歲首”的確立有密切關係。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將正月定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為元正,正月十五日作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其地位超過一般的望日(即農曆每月十五日)。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三:分別為漢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說、道教起源說和佛教起源說。
    元宵的民俗與除夕相對應,除夕夜是“小家”的閉門團圓,元宵節則是走向社區公共空間的熱鬧歡聚,元宵之夜在民眾社會生活中具有狂歡的性質。“鬧”是元宵節的主題,“鬧”的形式豐富多彩,鑼鼓之鬧、社火之鬧、歌舞之鬧、遊樂之鬧、燈彩之鬧、元宵之鬧等共同構成元宵節的狂歡氛圍。
    元宵節的喧鬧之聲有兩種,一是以鑼鼓為主的響器聲,沒有鑼鼓或鑼鼓不夠用時,人們也用其他能發聲的器皿代替,如湖北孝感有“正月半,敲鐵罐”的諺語。二是歌舞遊樂的人聲,元宵節是民間歌舞演出日,除舞龍舞獅外,中國南北方都有演鄉村戲劇的傳統,北方的秧歌戲,南方的花鼓戲、採茶戲都是常演的劇碼。東北地區將鄉民化妝作劇,稱為“太平歌”,河南及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稱為“妝故事”。
    “鬧”的精神內涵是在“一年明月打頭圓”的夜晚祈求歲稔年豐,也是社區民眾情感、意願、信仰的集中體現。白晝為市、夜間燃燈,元宵之夜的喧鬧聲可以蘇醒冬眠大地,鼓動大地回春;人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通過歡娛的相聚聯絡情感、傳遞溫暖。
 
    “男婦嬉遊”是元宵特有的人文景觀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透過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我們可感受到元宵節的浪漫氛圍。元宵之夜,婦女是主角,連平日隱藏深閨的女子也有了難得的出遊機會,她們身著節日盛裝走出家門,登樓賞月,看戲逛燈,走橋摸釘,直至午夜。“男婦嬉游”成為元宵特有的人文景觀,給了青年男女邂逅愛情的良機,因此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許多文藝作品描寫男女愛情發生的時機,如泉州傳統劇碼《陳三五娘》,描寫陳三與五娘在元宵賞花燈時偶遇並相愛;川劇《春燈謎》敘述宇文彥與韋文鳳燈會相遇結緣的故事;還有南朝陳國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在正月十五“破鏡重圓”的故事等,這些戲劇故事都以元宵節燈會、燈市為背景。
    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因此又被稱為“燈節”。元宵燈會的興盛從隋唐開始,歷代相沿。隋唐時代還有戴“儺面”賞燈遊玩的習俗,青年男女戴著面具在街上賞燈,很容易成為浪漫故事的開端。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薛紹初見時揭下他昆侖奴面具的經典場景,就發生在元宵節的燈會上。(未完、待續)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