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2年01月0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樂山大佛常常「鼻黑臉花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電】 2021年12月21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四川樂山大佛,脖頸下滿是青苔和黑斑,胸口修復部位出現裂痕,右下頜部位出現明顯的空鼓裂痕,鼻子已經全黑,太陽穴的裂痕穿過眉梢。為何樂山大佛“鼻黑臉花”?
中國新聞社旗下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推出《修佛記》,講述樂山大佛修繕的故事。
    距離上一次臉部保養已快兩年,從岷江河畔遠眺,枕著綠樹的大佛與皴石融為一體——鼻子是“黑三角”,微生物組成的黑斑爬滿臉頰,蔓延至全身。
    其實,鼻黑臉花是樂山大佛面容的常態。在過去幾十年中,歷經數次“粉刷”的大佛,臉部抹灰多達6~7層。四川盆地氤氳的水氣,滋潤了修繕層的細孔,成了微生物的樂園。
  “如果不治理排水,每次用錘灰搶救式地抹一遍,也祗能維持兩三年。”此前參與修繕的工程師說。修繕層空鼓,難以固定。研究者曾在大佛臉部的眉周邊發現鐵釘,那是早年間人們為固定錘灰的無奈之舉。進入新世紀,錘灰改進了工藝,在傳統的水泥、石灰、炭灰和麻刀之外,又加入紅砂岩,令質地更接近砂岩山體,但若濕氣不絕,再好的敷料都會空鼓、裂開,直至脫落。
    早在1991年,有關部門就組織力量對大佛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研究,當時的研究結論是,要想真正保護好大佛,應當治理其排水系統。但此後30年至今,“粉刷”卻幾乎成了大佛歷次修繕與搶救工作的重心。
    淩雲山西面,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高62米的樂山大佛端坐水前。1300年前,古人劈開整座山,耗費三代人,耗時90年,鑿出了這座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于1991年結項的《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初步提出了包括治理水害在內的保護建議,而如今已經過去了30年。大佛滲水的來源是什麼?大佛內部水往哪裡流?排水究竟怎麼改?都缺乏相對權威的研究。
    對現代研究者來說,甚至連古人的用意都未能完全摸透。1300年前的建造者,為大佛設計了巧妙的排水系統,他們利用大佛的衣領褶皺和發髻設置排水溝槽,在大佛頭部、肩部、胸部後側與山體連接處,還鑿了三個排水廊道。
    此外,曾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的詹長法指出,中國已有9處石窟寺列入世界遺產地名單,都面臨和樂山大佛同樣的問題。雖然在改革開放以來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但在石窟考古、技術勘測、綜合科學評估等方面比較薄弱,對中國石窟寺保護利用領域的創新思維相對滯後,“缺乏認真、嚴肅、客觀、科學和準確的描述”。且當大佛隱于腳手架內,旅遊業受影響,景區也有壓力。
    樂山大佛高62米,已經是淩雲山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詹長法提出,對大佛的治理應當伴隨著環境整治,“(治理)嚴肅複雜且久遠,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心理準備,需要有計劃,有耐心。”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