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12月2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傳承人讓千年古音發「新聲」
    【中新社銀川12月18日電】(作者楊迪張玥)泥哇嗚是流傳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一種民族樂器,因其用膠泥製成,兩孔吹奏出的音調近似“哇”和“嗚”,故名“泥哇嗚”。
    泥哇嗚的歷史已有千年,最早可追溯至西夏時期。原始形態的泥哇嗚僅有兩孔,發音單調,如今,經過非遺傳承人的巧手改造,這門因“聲”得名的樂器正在重發“新聲”。
    近日,中新社記者跟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哇嗚項目傳承人楊達吾德,瞭解泥哇嗚的傳承與創新。
    走進楊達吾德的工作室,展覽架上擺滿了顔色不同、形態各異的泥哇嗚。“泥哇嗚因捏制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牛頭型、牛角型、魚鳥型、扁豆子型四大造型。”楊達吾德介紹,在古時,泥哇嗚是戰爭時期傳遞信號的工具,如今則演變成為一種吹奏樂器,並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楊達吾德出生於一個泥哇嗚製作世家,受家庭影響,他也與泥哇嗚的製作與吹奏結下了不解之緣。彼時,泥哇嗚因音孔較少、音域狹窄,僅是民間一種“自娛自樂”的樂器。為此,楊達吾德開始了對這門樂器的改造。
    想要讓泥哇嗚的音域更加寬廣,就需使其擁有更多發音孔。在多次嘗試中,楊達吾德逐漸摸索出經驗,在2001年,楊達吾德成功改良完成寬音域泥哇嗚,如今,泥哇嗚已發展到10孔,可以自由轉調,演奏各式曲目。
    製作一件泥哇嗚需要經過選料、研磨、和泥、成腐、修坯、調音、陰干、燒制等多道工序,其原料則取材于寧夏當地常見的黃膠泥。吹奏泥哇嗚時,其聲音沉厚、“地聲地氣”,仿佛與腳下的土地心靈相通,其中的鄉土情懷也令楊達吾德決心推廣這門民族樂器。
    早期,泥哇嗚祗能由人工一件件捏制,沒有統一調式。經過不斷研究,楊達吾德研製成功復模技術,使泥哇嗚實現規模化生產,擁有統一調式的音準,便於其推廣。
   近年來,楊達吾德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讓泥哇嗚被更多人所瞭解。
   同時,他還將目光投向海外,通過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將泥哇嗚帶去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巴基斯坦、阿聯酋等國,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目前,楊達吾德計劃在當地建立一座泥哇嗚博物館,他希望向更多人展示泥哇嗚,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這門樂器的魅力。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