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9月2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敦煌古樂奏響藝術「新聲」
    【新華社蘭州9月26日電】(記者何問、張玉潔)敦煌莫高窟的九層樓模型靜立一角,紋飾艷麗、形制特別的樂器在「窟龕」中錯落擺放。陳海琦手抱琵琶,隨著指尖撥動,靈動的曲調飄出。這一刻,千年古樂「活」了。
    「我沒想過,穿越千年只在一瞬。」陳海琦說。
    22歲的陳海琦是一名琵琶教師,受邀參加正在甘肅敦煌舉辦的第五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第十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以下簡稱「一會一節」),並在展覽中表演。
    起初,陳海琦以為她演出的地方和一般舞台無異。進入展廳的一瞬間,她有些怔住了:一整墻的樂器,她依稀都在敦煌壁畫中見過;走近細細端詳,她熟悉的「琵琶」與平時用的並不一樣。
    「中國古代琵琶多為‘直頸’,此琴為‘曲頸’,這是西域的特色。」陳海琦說。展陳負責人、酒泉市博物館館長王傑元介紹,這滿墻的樂器,都是從敦煌壁畫中「復原」的。
    自公元366年開始營建的敦煌莫高窟,見證了絲綢之路文化交融互通,壁畫、塑像等留存「異域風情」。據專家統計,莫高窟南區400多個洞窟中,一半以上都有音樂圖像,壁畫中樂器數量達6000餘件。
    從20世紀80年代起,鄭汝中等敦煌研究院研究館員就一頭扎進「復活」敦煌樂器的瀚海。他們從樂舞壁畫中尋找靈感,一筆筆勾勒樂器形態,一來一回撥動弦音研究對比。
    形狀不斷逼近,從「啞」到撥出聲響……經過幾代人接力,2018年,包含彈撥、吹奏、打擊、拉弦4大類97種245件樂器得到系統復原。這也是年逾80歲的鄭汝中參與復原的敦煌樂器中水平最高的一批。
    王傑元和同事將這批樂器中最令人熟知的一部分展現在公眾面前,包括圓形小阮、排簫、龍鳳笛、小箜篌等。
    對王傑元來說,敦煌文化真正「活起來」不僅是從壁畫走進現實,還需要人們對敦煌藝術產生切身的感受。
    這也是陳海琦被請到展覽現場的原因。用千年前的樂器彈起古樂譜,敦煌舞彷彿更加飄逸曼妙。
    這不單是一場表演,更讓觀眾有了觸摸敦煌、對話敦煌的機會。
  「敦煌文化不應該只停留在紙面或解說裡。我們以更直觀和更形象的方式,讓藝術和公眾形成一種互動,也滿足公眾對文化可感的期待。」王傑元說。
    近年來,敦煌音樂並未止步于「復古」。敦煌壁畫中的樂譜也成為不少音樂創作人的靈感來源。敦煌元素與流行民謠、搖滾、電子等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在線上創作比賽、音樂會中大放異彩。
    本次「一會一節」上演出的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在跌宕起伏的樂聲中訴說千年前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劇中令人沉浸動情的音樂,正是運用了復原的敦煌樂器。
    該劇目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向海內外公眾演出,200餘位來自白俄羅斯、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的代表在現場觀看。敦煌古樂正成為敦煌文化對外傳播的載體之一。
  「從無聲的壁畫到有聲的復原樂器,我聽見了歷史與藝術的對話。」陳海琦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