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8月31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從「朕想靜靜」到「會唱歌」的古畫
 博物館文創「活」起來了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中新社記者李純)從崇禎帝朱由檢在表情包裡作發愁狀對網友說“朕想靜靜”,到努爾哈赤的寶劍化身為雙筷,再到名畫《千里江山圖》成為收藏歌單裡“會唱歌”的古畫……憑藉博物館推出的文化創意產品,沉睡的歷史人物、文物近年來頻頻“出圈”,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活”了起來。
    在當下的中國,文創成為不少博物館的新“標配”。文創產品層出不窮,如何令其保持活力也是業界和市場一直關注的問題。
    有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超過74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市場規模接近78億元。許多博物館文創闖出了品牌,像故宮文創、國博文創等都具有較好的品牌形象與經濟效益。
    中新社記者梳理發現,博物館文創進軍的領域可謂五彩繽紛,衣食住行均有涉獵。比如風靡一時的角樓咖啡,不僅在紅牆黃瓦之間增添了一處打卡地,也為已滿600歲的紫禁城增添了一抹“逆生長”的青春氣息。
    除了實物產品,虛擬產品也是博物館文創的一大亮點。例如故宮文創推出的“暢遊多寶閣”賞紋飾互動小程序、“口袋宮匠”遊戲等一系列虛擬文創產品,極大提昇了博物館文創在數字時代的存在感。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鄭奕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博物館文創“活”起來的關鍵在於“擁有故事和文化”,其開發或設計應該“從藏品中獲得靈感”。這也直指博物館幕後研究工作是否到位。
    業界注意到,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正在瞄準“大眾喜聞樂見”這一標準,審美體現精緻的同時又不失通俗。
    例如,將博物館文創開發投入到當下的盲盒熱潮中,包括敦煌研究院的“天龍八部”盲盒、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西安博物院的唐妞創意擺件盲盒等。以時下流行的盲盒作為切入點,許多博物館希望藉此打開市場、打造文創IP。
    另一方面,博物館文創在銷售藝術品和服務的同時,也在傳遞一種生活狀態。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談及博物館文創時就曾表示,一定要詳細觀察人們現實的生活,包括一些年輕人的文化需求,把文化資源和人們的現實需求對接結合起來,這樣就會產出好的文化創意產品。
    得益於文創的興起,博物館紀念品千篇一律的通病已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有分析指出,今天的博物館文創仍需注意,不能再走低水平開發、粗放型發展、千篇一律模仿的老路。
    譬如,中國不少博物館、旅遊景區的文創造型雪糕一度成為遊客拍照打卡的新“神器”,但一味模仿、味道欠佳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缺乏質量保證,脫離生活且沒有實用性;種類單一、不成系列,難以形成規模和效應;商品零散,缺乏主題串聯,導致銷路不暢……“火熱”的博物館文創若想口碑長紅,仍需一番“冷思考”。
  “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是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化產品與服務開發,總體處於起步階段。”鄭奕認為,要想解決上述問題,除了加大對觀眾與文化產品、服務的研究,館方還要從“在館內”“在館外”兩個維度出發,區分不同階段分別供給哪些適銷對路的產品與服務。
    此外,博物館還需彌補開發與經營人才的缺乏。“目前,大部分博物館都沒有專門的團隊或部門設置。更重要的是,沒有合作渠道。”鄭奕說。
    在長期從事文創工作的騰訊品牌經理蕭茹丹看來,“搬到線上”將是博物館文創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博物館文創應在數字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通過數字化方式,讓文物古跡保留下來、流傳更遠,讓更多人記住並瞭解其所代表的歷史意義。
    僅靠博物館一家之力難以實現上述目標,社會資源的廣泛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官方此前發佈的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也指出,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要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促進優秀文化資源實現傳承、傳播和共享。
    故宮出版社總編輯劉輝認為,博物館IP資源祗有被社會廣泛使用,才能拓展文化影響力,助力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
    鄭奕則指出,知識產權是文創產品開發的基礎,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產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應當加強針對博物館文創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並針對市場競爭建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