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7月1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吼出來的非遺絕唱山回谷應嘹亮震撼
「石馬江號子」尋青年覓「知音」
    【中新社邵陽7月11日電】(作者王昊昊)今年82歲的王理亮,隔段時間就會叫上老友,一起到湖南邵陽新邵縣的石馬江邊,排練石馬江號子新曲。“傳呀千秋囉,嗨呀嘿呀嗦!咚咯啷,啷咯咚……”他清清嗓子,便能輕鬆吼出號子,老友們隨聲應和,頓時山回谷應,嘹亮震撼。
    借鑒了梅山歌謠元素的石馬江號子,是中國南方地區獨特的與生產勞動密不可分的山歌型號子。以前他們撬石塊、鑿石頭時必喊號子,這樣才更有勁。機械石刻出現後,手工石刻漸淘汰,石工們干活時必喊的石馬江號子也越來越派不上用場。
    石馬江號子最早形成於元末明初,有著700多年曆史,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本就知曉度不是很高的傳統民歌,在當今時代更難覓“知音”。
    新邵縣小塘鎮、新田舖鎮一帶是有名的石工之鄉,這裡曾每年有數以千計的石工外出承包橋樑、堤壩等石工建築工程,雕刻技藝高超。石馬江號子就是當地石工們在勞動中創造的。王理亮19歲做石匠接觸石馬江號子後,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
    “打石頭是個技術活,要求大家同心、齊力。號子一唱起來,人頓時就有勁了。它還能減輕勞動強度,通過統一工友們的工作節奏提高安全性。”隨著石匠技藝見長,王理亮學的號子也越來越多,“很多號子的調子相似,可以填不同的詞”。
    石馬江號子在不斷演變過程中,形成了長號、短號、急號三類,長號用於拉石頭,短號用於撬石頭,急號用於抬石頭上坡過坳。號子又有石工號子和漁工號子之分,前者以高亢粗獷的聲腔為主,後者則以抒情柔美的聲腔為主。
    “儘管石匠們一代代口傳心授,將高亢粗獷的石馬江號子延續下來,但機械刻石出現後,唱號子的人越來越少。”王理亮雖已高齡,仍堅持創作新的號子,他一生收集、創作了多首石馬江號子的故事與唱詞,將其編成《順水橋家》等節目,在多地參加演出。他還收了200多名徒弟,現在是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馬江號子唯一的傳承人。
    “日常生活中幾乎用不到號子,也很少有年輕人主動想學號子。”王理亮的同齡人、小塘鎮金塘灣村村民李賢貴也自小就會號子。他說:“目前新邵縣會號子的多是中老年人。雖然號子後來也演變成宣傳倫理道德、歌頌愛情等的音樂形式,受眾範圍仍較小。”
    王理亮認為,石馬江號子“喊起來”是一種很好的特色文化資源,關鍵是要有年輕人“接棒”傳承發展。他建議,可以編幾曲石馬江號子並納入中小學音樂課,同時在課間操播放,讓年輕一代逐漸接觸、愛上號子,甚至可以將號子編成街舞舞曲讓年輕人傳唱,通過多種途徑讓近乎絕唱的石馬江號子“活”起來。
    王理亮說,期待通過多方努力讓石馬江號子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樣它“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