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1年03月10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舞蹈《唐宮夜宴》火遍全網
    【新華社鄭州3月4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翟濯)身著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肉嘟嘟」的臉上畫著月牙形妝容「斜紅」,借助3D和AR技術,14位舞蹈演員穿梭于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國寶級文物影像之間,動作俏皮,虛擬影像與現實舞台交相呼應,宛如從歷史中穿越而來的「美人」。
    近日,一支中國舞蹈《唐宮夜宴》火遍全網,受到「Z世代」追捧。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年輕人,被稱為「Z世代」。「小姐姐們的妝容有什么講究?」「節目中展示的國寶都是什么?」帶著疑問,不少年輕人還特意跑到河南博物院「探秘」。
    「舞蹈講述了正值青春的女樂官在赴宴起舞的路上發生的趣事。」鄭州歌舞劇院編導、舞蹈《唐宮夜宴》主創之一陳琳說,「幾年前在河南博物院參觀采風,看到一組樂舞俑造型,當時就在想,假如讓‘她們’活起來,會給今天的人們講述什么故事?」
    激起陳琳靈感的這組1959年河南安陽張盛墓出土的隋代樂舞俑,包括8件樂俑和5件舞俑。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國寶級文物也都是河南博物院正在展出的鎮館之寶。
    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館二樓的展廳裡,13件樂舞俑髮式和服飾大體相同,黑髮朱脣,頭梳平髻,上身穿窄袖衣,同色條紋高腰束胸,長裙高繫於胸前打結,錦帶下垂而飄逸,肩披帔帛,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型樂舞演出。
    只見樂者姿態各異,踞坐演奏著琵琶、五弦琵琶、豎箜篌、排簫等樂器,長裙鋪地,如癡如醉;舞者著長裙長袖,有的還加一件短衫,均以恬靜、柔和的神情,揮舞雙袖輕輕起舞。
    「細細觀察可以發現,其中兩個琵琶樂俑分別演奏的是直項琵琶和曲項琵琶,演奏方式為橫抱,與我們現代琵琶的演奏方式有所不同,見證了中國傳統樂器在樂器形制和演奏技法等方面的不斷演變。」河南博物院副院長張得水說。
    據介紹,隋唐時期為中國歷史上音樂、舞蹈藝術集大成時期。音樂表演中按照演奏姿勢站、立來進行劃分,分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堂上坐奏為「坐部伎」,人數較少,主要演奏絲竹音樂。而堂下立奏為「立部伎」,表演人數較多,多演奏打擊樂曲。
    「文化的繁榮得益於不同文化的交融互鑒。張盛墓出土的這組女樂舞俑,形制完整,為研究隋唐時期的音樂舞蹈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樂俑出土時,其衣裙有綠、褐、紅、黃諸色,異常艷麗。」張得水說。
    在4歲就開始習舞的陳琳眼中,自己和這些樂舞俑們是同行,儘管相隔1500多年,「藝術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當我透過博物館裡的玻璃罩看她們的時候,就像是在和前輩們對話。」
    從妝容、服飾到儀態、道具,陳琳團隊對文物及古畫進行了大量研究,最終敲定演繹藝術形象更為豐滿的唐代樂舞。演出前,演員們要用近3個小時的時間化妝。唐人「以胖為美」,不足百斤的她們穿上厚厚的連體棉衣,並在嘴裡塞上脫脂棉球。
   「就像背了一床棉被在身上一樣,活動很不方便,而且特別熱,經常演出結束棉衣就已經全濕透了。」鄭州歌舞劇院首席演員易星艷說。
    陳琳和同事們的辛苦沒有白費,中國「Z世代」正在迷上「唐宮小姐姐」。河南博物院數據顯示,《唐宮夜宴》播出以來,6成以上到訪遊客為35歲以下人群。
    隨「博物館熱」一同興起的,還有「文創熱」「漢服熱」。2月19日以來,「唐宮夜宴手繪大賽」互動話題在微博上引發超過6000萬閱讀量、1.6萬餘條討論。在鄭州、洛陽、開封等地,一些「95後」「00後」穿起唐裝漢服,打卡城市地標。
    「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高雅趣味和深厚內涵,恰恰能滿足‘Z世代’百變的個性追求。」河南大學河南文化旅遊研究院副院長肖建勇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