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12月0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藝術家用AI技術「重現」
老電影中老北京的影像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王曉潔、王奕涵)1929年北京城的一座院子裡,一位小夥子在水龍頭下洗完頭,準備剃頭。剃頭師傅在這位顧客脖子上快速繫上了一條白毛巾,隨後遞給他一個盤子端在手裡,用來接住掉落的頭髮……理完發,小夥子對著鏡子邊拍腦袋邊笑道:「挺好!」
    這段生動的老北京街頭影像本是黑白膠片電影,畫質並不清晰。北京的藝術家胡文谷將其修復成彩色影片,畫質更加細膩流暢,人物表情也鮮活可見。修復後的片子走紅網絡,在社交平台上收穫了數百萬的點擊量。
    「理髮的小夥說話一股相聲味兒!」「有沒有人在影片裡找到自己的前輩?」「百年前的人跟我們口音原來一樣啊!」……網友的評論充滿了對修復後影片的好奇。
幫助百年前黑白影像重新煥發活力的技術,是人工智能(AI)。
    29歲的胡文谷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他是一名藝術家,也是遊戲開發者,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一直是他的工作重心。在網絡上,他以「大谷Spitzer」的網名著稱,經常發一些技術科普內容和藝術、遊戲創作心得,在各類網絡平台擁有約30萬粉絲。
    2019年底,胡文谷開始接觸AI技術,最初他只是利用這一技術開發遊戲。深入研究之後,他發現AI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不僅能夠進行人臉生成,還能智能作曲,甚至用於影片上色和修復。他邊探索,邊將自己的心得放到網上和粉絲分享。
    今年初,由於疫情在家隔離的胡文谷決定選擇一段拍攝於1920年的老北京影像資料進行修復,這一黑白影片現存於加拿大的檔案館,後被中國媒體播出。
    「我從小在北京長大,所以很希望修復老北京的影像。」胡文谷說。
    修復好的影片中,百年前的老北京生活細節一覽無餘——有些百姓看到攝像機略帶驚恐地躲開了,有人則一直盯著;街頭不時傳來「麻花兒」「燒餅」的叫賣聲;大街上,馬車川流不息過城門……
    在網友的鼓勵下,胡文谷又修復了多部老影片。影片走紅的背後,是他夜以繼日的努力,一段5分鐘的片子需要一至兩周的修復時間。他介紹,影片修復分為補幀、上色、修復三個步驟,都是他一人完成。
    首先是補幀。許多老影片畫面每秒只有10幀左右,而流暢的影片畫面為每秒24幀,因此很多老電影裡的人物都有「快進」感。胡文谷的工作就是讓影片的時間流速正常化。
    其次的上色環節便用上了AI技術,其原理是機器學習。胡文谷在計算機程序中輸入黑白影片和彩色影片兩套數據,讓程序充分「學習」。當計算機程序摸清了規律後,就能夠給黑白影片裡的內容自動上色了。之後,他再用一項能夠提升分辨率的AI技術,把低畫質視頻生成為高清影片。
    最後一道工序是微調。AI並不是萬能的,有些畫面的顏色不夠真實,胡文谷不得不手動上色;還有一些片子內容不流暢,需要重新剪輯;由於歷史久遠,影片音質也不理想,他需要弄懂字句的含義。
    胡文谷修復過一段1929年上海時裝秀的紀錄片。影片裡,一位年輕女性用英語介紹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三位女性的著裝,外語地道、儀態大方。今年8月,影片在網上發佈後,其中一位女性的後人聯繫到了胡文谷,和他聊了那個年代的故事。
    「大家一起去探尋歷史,這個過程很有趣。」胡文谷說。
    在胡文谷看來,修復老影像的價值就是給現代國人創造幾分鐘靜下來的契機,「穿越」到過去,時光旅行一番。
    「用技術修復百年前的老電影,既有藝術價值,也有社會價值。」現居北京的英籍藝術家秦思源說。秦思源多年來從事老北京聲音的收集,在北京史家衚同博物館中,開設了「聲音總站」,留存老北京的聲音記憶。
    在秦思源看來,胡文谷的嘗試為歷史文化的紀念與傳承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彩色影片讓觀眾和逝去的時代形成了一種情感的聯結,去掉了陌生感、縮短了距離感」。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