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7月15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濟南斫琴師千雕萬琢傳承千年古琴之音 
    【中新社濟南7月9日電】(作者 郝學娟)在位於山東濟南百花洲的一座傳統四合院民居里,時常傳出蒼茫淳樸的瑟瑟琴音,與“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濟南相得益彰。
    記者9日走進這座民居時,斫琴師王國強著一身匠人服裝,正手持刨子,刨制古琴木胎。他沿用的是唐代流傳至今的古法斫琴,製作一床琴,要耗時一至兩年。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時又稱瑤琴、玉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古代文人愛不釋手的樂器。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製作古琴的技藝雅稱為“斫琴”。王國強介紹說,他自小便接觸木工,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輾轉于各行業後,他最終選擇成為一名斫琴師。
    “斫琴的工序大大小小有數百道,選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馬虎不得。”王國強告訴記者,以最初的選料來說,所選的琴體材料以老宅子的梁木為主,往往有上百年的歷史,琴身用料以梧桐或杉木為佳,底板則多為梓木,一床古琴的斫制周期短則一年半,長則三四年。
    “現代批量製琴中的合琴環節,使用的是普通化學膠水,兩三個小時後便可進行下一道工序。而古法斫琴所用的合琴材料,是原始的鹿角霜和野生生漆,乾燥時間需要兩三個月,鹿角霜天然的蜂窩結構也可以使古琴的音色更通透。”王國強介紹說,古法斫琴之所以耗時久,是因為其過程質樸與原始,成琴後穩定不易開裂,琴面溫潤古樸,琴音穩定通透。
    王國強說,一個優秀的斫琴師不光要精通木藝、美術等技藝,還要通曉音律,作為諸城琴派弟子,斫琴、彈琴是他最大的樂趣。當日在工作室內,王國強現場彈奏了《陽關三叠》《關山月》等曲目,用不同的彈撥方式演繹出了或哀婉、或抒情、或歡快的情緒。
    除彈琴制琴外,王國強也逐漸接觸更有挑戰性的古琴修復技藝。
   部分古琴由於放置時間太長加之環境的變化,導致琴身漆膜脫落或出現裂紋,甚至斷裂成四五塊。為了修復好這些古琴,王國強在修復前都會查閱大量資料,根據每個時期的古琴特點進行修復。
    他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古琴愛好者增多,很多人專程來到他的工作室瞭解、定製、修復古琴,或學習古琴樂理,他由此結識了一些知音。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