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6月17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短短10分鐘情景劇
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新華社蘭州6月14日電】(記者黃澤民、張睿)「駐村幹部」正向「農戶」詢問繡花收入,碰巧遇上賞杏花的「遊客」。「農戶」端茶熱情招待,「遊客」閒坐在毛氈上,卻意外打碎蓋碗,於是求助做修補生意的「釘匠」……
    一台好戲近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博物館門前廣場上演。短短10分鐘的情景劇,密集展示了擀氈技藝、東鄉語、釘匠工藝、刺繡、蓋碗茶等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引來觀眾陣陣掌聲。
    東鄉縣博物館館長馬蘭花告訴記者,這出戲由博物館員工自編自導自演,旨在弘揚、傳承非遺文化。絕大部分演員是東鄉族人。為了讓情節融匯更多非遺元素,並且貼近現實,劇本歷經數次討論、修改。
    馬蘭花說,創作靈感全部來自生活。例如,遊客參觀時往往認不出東鄉族毛氈,因此劇中專門有介紹。遊客品茶時打碎蓋碗的事也偶有發生。甚至「駐村幹部」的扮演者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一名駐村工作隊隊長,「台詞都是日常講的話,順口就來」。
    東鄉縣是以東鄉族為主體的縣,擁有眾多非遺項目,其中擀氈技藝和傳統民間故事《米拉尕黑》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和釘匠工藝為省級項目。
    馬蘭花說,由於當地民居裝修選材變化和大規模機器生產替代,擀氈技藝的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毛氈家家都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非遺。」
    為此,東鄉縣博物館通過連台「好戲」弘揚當地傳統文化。2018年以來,博物館先後到全縣15個鄉鎮的45個村開展了92次「流動博物館」進鄉村、進企業、進學校、進軍營、進社區的活動,參加人數達8.7萬餘人,發放宣傳資料5萬餘份。
    「我們的目標是走遍全縣所有村,把非遺文化留下來、傳出去。」馬蘭花說,流動展覽進校園的時候,她發現有的孩子記了一頁又一頁的筆記,非常喜歡非遺文化,教室後排還擠了七八個老師也在認真聽講,課後他們特地問講解員要了電子課件。博物館還製作了非遺主題年曆發放給群眾。
    「文化遺產支撐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非遺一方面要搶救、保護,一方面要弘揚。傳承人畢竟是少數,所以依託非遺創造出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作品,讓更多青少年知道,這很值得鼓勵。」西北民族大學退休教授馬自祥說。
    下一步,馬蘭花希望專業導演來執導這部情景劇,再讓它走進鄉村、走近群眾。「我們特有的民族文化肯定是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她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