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設為主頁收藏本頁
社交網站:
當前報章2020年06月16日
今日導讀
本報新聞
字體: 放大 還原 縮小
歌師「東郎」唱誦《亞魯王》
    【新華社貴陽6月14日電】(記者李驚亞)在地處麻山腹地的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猴場鎮打哈村,75歲的「東郎」陳興華每次主持葬禮儀式,都要身著長衫、肩扛寶劍、頭戴斗笠,一襲傳統裝扮唱誦《亞魯王》。
    《亞魯王》講述的是西部苗人創世與遷徙征戰的歷史,主角亞魯王是苗族同胞世代頌揚的民族英雄。過去沒有文字記錄,靠苗語口口相傳上千年,一般在苗族送靈儀式上唱誦,唱誦《亞魯王》的歌師被稱為「東郎」。
    作為中國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亞魯王》2009年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文化發現」之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納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重點項目,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亞魯王》第一部成果出版發佈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老人就要求我一定要學唱亞魯史詩,他們認為學唱史詩就是學講話。」陳興華說。在他的少年時代,村裡人都向往「東郎」這一神聖的職業,他16歲開始,先後拜了三位師父學唱亞魯史詩,20歲便成為小有名氣的「東郎」。
    五十多年間,陳興華在當地各苗寨主持的葬禮儀式不計其數,他綜合了三位師父唱誦的《亞魯王》史詩內容,形成超長的篇幅,積累豐富的細節,每次唱誦都贏得聆聽者的讚賞。
陳興華在工作之餘還四處走訪年老的「東郎」,豐富自己的唱誦內容。得知紫雲縣文化部門收集整理《亞魯王》,陳興華主動請願加入這項工作,他唱誦了四天,內容全部被錄音並翻譯整理。
    「我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後,感覺肩上擔子很重。」陳興華說。
   他位於猴場鎮打哈村打望組的家,如今是紫雲縣26個《亞魯王》傳承基地之一,由他親自教授過的徒弟已有數百人。這些年,陳興華把自己的唱誦錄音製成文本,發到徒弟手機上供他 們學習,有問題在電話裡溝通。「現在很多人外出打工掙錢,平時不在家,傳統的傳承方式已經不合時宜。」
   陳興華說,「時代不同了,我們的教授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
    紫雲縣亞魯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正江是名「80後」,也是《亞魯王》的首個發現者和翻譯者。他生長在麻山,從小就對葬禮儀式上「東郎」們唱誦的內容充滿好奇。2008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後,他始終致力於破譯那些兒時便縈繞在耳邊的「神秘」聲音。
    目前,該研究中心開設有亞魯王文化田野接待站、「東郎」檔案室、史詩翻譯室、影像編輯室、學術交流室等,史詩的收集、整理、翻譯是中心工作的主要內容。
楊正江說,紫雲縣亞魯王文化研究中心現有工作人員17人,在長期的田野收集中,他們扛著攝像機、錄音設備行走在蜿蜒曲折的麻山,收集到大量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這些一手資料,對《亞魯王》史詩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有很大價值。
    在紫雲縣,普查到「東郎」1778人,全部建立了數字檔案。過去已經丟掉的一些儀式又得到了恢復,還通過開展「東郎大賽」等活動鼓舞傳承人的信心,原本瀕臨消失的《亞魯王》文化出現「復燃」的景象。
    楊正江認為,《亞魯王》是「古代苗族社會的百科全書」,目前的收集整理仍在繼續,但麻山地區缺少懂苗語的知識分子,人才嚴重匱乏。
   「麻山地區除紫雲還有五個縣,麻山之外還有不少地方都有亞魯王的傳說,目前這些地方傳承鏈十分脆弱,亟待更加徹底的普查與存錄。」楊正江說。
昔日新聞
今日推薦
友情鏈接
聯繫我們
Email:sengpou@macau.ctm.net
sengpou888@gmail.com
電話:編輯部 28574294  廣告部 28938387 
 
圖文傳真:28388192 28316404
 
地址:澳門 蓬萊新巷 9號 地下二樓

本報逢週六休假、週日無報 (如遇特殊情況則另行公佈)

如遇颱風,晚上至凌晨時份懸掛8號或以上風球,將停刋一天

特別假期為:1月1日   春節初一、二、三    5月1日   10月2日。
(
 是日休假翌日無報。)

星報首頁 | 昔日新聞 | 各項專版 | 廣告業務 | 報社簡介 | 澳門日記